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大庙岩体时代及成因

被引:70
作者
章永梅 [1 ]
张华锋 [1 ]
刘文灿 [2 ]
周志广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花岗闪长岩; 岩浆混合作用; 四子王旗; 内蒙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华北北缘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出露大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四子王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暗色微粒包体(MMEs),是认识花岗岩岩石成因和演化的关键。本文对包体及寄主岩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岩相学、矿物化学、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寄主岩石中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平均为265±7Ma(2σ),包体中单颗粒黑云母Rb-Sr年龄为253±5Ma(MSWD=0.85),属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包体具塑性外形及岩浆结构,存在多种不平衡矿物组合;MME中的斜长石An组分及黑云母斑晶中MgO成分呈多期震荡,同时总体上均显示出幔部高于核、边部的特征,暗示斑晶可能为围岩捕虏晶,这种相似的成分变化指示包体与寄主岩相互作用引起的结晶环境改变,标志着岩浆成分的变化,是岩浆混合的标志之一;主量和微量数据进一步证明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Rb/Sr-K/Rb变化关系反映包体非结晶分异或黑云母堆晶的产物,而Ce/Pb-Ce、Ba-δEU和P2O5-δEu图及其他微量元素比值图等均表明花岗闪长岩体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这也得到岩浆物理化学条件的支持。岩浆底侵和岩浆混合作用是该区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和方式。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不同于加厚地壳和俯冲洋壳熔融的TTG和埃达克质岩石,而黑云母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构造背景很可能为同碰撞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3165 / 318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4 条
  • [1]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章永梅
    张华锋
    周志广
    刘文灿
    [J]. 矿物岩石, 2008, (02) : 28 - 38
  • [2] 华北北缘早中生代岩浆底侵作用的年代学记录:来自辽西晚中生代安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
    邵济安
    张宏福
    柳小明
    李之彤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5) : 609 - 613
  • [3] 单颗粒锆石的20μm小斑束原位微区LA-ICP-MSU-Pb年龄和微量元素的同时测定
    柳小明
    高山
    第五春容
    袁洪林
    胡兆初
    [J]. 科学通报, 2007, (02) : 228 - 235
  • [4] 甘肃北山红石山地区马鞍山北花岗岩体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刘明强
    王建军
    代文军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6) : 473 - 479
  • [5] 甘肃北山大石山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齐瑞荣
    黄增保
    金霞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2) : 90 - 96
  • [6] 吉林中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两期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对吉黑东部构造格局的制约
    孙德有
    吴福元
    高山
    路孝平
    [J]. 地学前缘, 2005, (02) : 263 - 275
  • [7] 内蒙古四子王旗公呼都格花岗岩体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
    李兰英
    [J]. 地质与资源, 2005, (02) : 97 - 102
  • [8] 吉林至珲春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成因机制
    齐成栋
    纪春华
    韩江
    郭安臣
    邸新
    孙元喜
    [J]. 吉林地质, 2005, (02) : 10 - 15
  • [9] 大兴安岭中部乌兰浩特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葛文春
    吴福元
    周长勇
    张吉衡
    [J]. 岩石学报, 2005, (03) : 749 - 762
  • [10] 北方造山带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二叠纪放射虫的发现及意义
    尚庆华
    [J]. 科学通报, 2004, (24) : 2574 - 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