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26
作者
章永梅 [1 ]
张华锋 [1 ]
周志广 [1 ]
刘文灿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斜长石; 黑云母; 镁铁质微粒包体; 花岗闪长岩; 四子王旗; 内蒙古;
D O I
10.19719/j.cnki.1001-6872.2008.02.007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分布广泛,在空间上构成一条巨大的东西向花岗岩带,是研究花岗岩成因和地壳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四子王旗北大庙岩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其内部普遍发育镁铁质微粒包体,对理解花岗岩石成因和演化有重要意义。对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岩相学研究及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包体具塑性外形及岩浆结构,存在多种不平衡矿物组合,是岩浆混合的重要证据;MME中斜长石斑晶边部与核部An值较低,幔部An值较高,黑云母斑晶MgO边部与核部较低,幔部较高,两种矿物相似的成分变化指示结晶环境的改变,从矿物学角度证实存在基性岩浆的反复注入。黑云母及角闪石化学成分上也显示出岩体形成于造山带背景下,岩浆具壳幔混合的特点。岩体形成温度为650℃~700℃左右,压力为1.5×108Pa左右,氧逸度lgfO2较高,约-10~-15。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