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至珲春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岩成因机制

被引:8
作者
齐成栋
纪春华
韩江
郭安臣
邸新
孙元喜
机构
[1] 吉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陆—陆碰撞; 岩石圈拆沉; 底侵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吉林—蛟河—敦化—珲春地区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花岗闪长质岩石中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广泛发育,其形成与基性岩浆同酸性岩浆混合作用有关。该岩浆岩带形成于晚古生代末期陆—陆碰撞造山的动力背景下,碰撞过程中俯冲岩石圈的拆沉导致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是其形成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吉林省敦化地区晚三叠世碱性-亚碱性侵入杂岩体的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分析 [J].
齐成栋 ;
纪春华 ;
韩江 ;
聂立军 .
吉林地质, 2003, (03) :12-18
[2]   珲春地区早印支期I-A型花岗岩系的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赵成弼 ;
靳克 ;
齐成栋 ;
彭玉鲸 .
吉林地质, 2001, (01) :1-11
[3]   花岗岩研究与大陆动力学 [J].
王涛 .
地学前缘, 2000, (S2) :137-146
[4]   兴蒙造山带正ε(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J].
洪大卫 ;
王式 ;
谢锡林 ;
张季生 .
地学前缘, 2000, (02) :441-456
[5]   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J].
王涛 .
岩石学报, 2000, (02) :161-168
[6]   东北亚地区的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J].
吴福元 ;
曹林 .
世界地质, 1999, (02) :4-16
[7]   我国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王德滋 ;
周金城 .
岩石学报, 1999, (02) :2-10
[8]   拆沉模式评述 [J].
陈亮 .
西北地质, 1998, (04) :1-7
[9]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J].
高山 ;
金振民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1) :3-11
[10]  
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M]. 地质出版社 , 肖庆辉等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