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与生物气源岩识别——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为例

被引:25
作者
王万春 [1 ]
刘文汇 [2 ]
王国仓 [1 ]
王成 [1 ,3 ]
机构
[1] 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生物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微生物降解; 气源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生物气的主要组分甲烷是不同微生物菌群协同降解复杂有机质的终端产物,研究生物气生成过程中微生物对沉积有机质降解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生物气气源层识别具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涩北一号气区第四系沉积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发现,一些泥岩层内饱和烃组分遭受微生物降解,使部分正构烷烃和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消失,色谱不可分辨的复杂有机混合物显著升高。微生物降解作用明显的泥岩,降解参数升高,可溶有机质含量与烃转化率也显著升高,反映第四系部分泥岩层中高的可溶有机质含量与烃含量,是微生物活动和降解原始沉积有机质的产物。在微生物降解作用明显的泥岩中,检测到了丰富的产甲烷菌特殊生物标志化合物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等,表明降解程度高的泥岩中,不仅厌氧降解细菌活动强烈,产甲烷菌活动也很强烈,是生物气的优质烃源岩。因此可以得出:可溶有机质含量,特别是其中烃含量以及微生物降解参数,是评价生物气气源岩的重要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18 / 32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21]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 Tissot BP, Welte DH. Berlin;Heidelberg;New York;Tokyo . 1984
[22]  
B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deep subsurface and the origin of heavy oil. Head Ian M,Jones D Martin,Larter Steve R. Nature . 2003
[23]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 [J].
魏国齐 ;
刘德来 ;
张英 ;
李本亮 ;
胡国艺 ;
李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84-89
[24]   柴达木盆地生物气成藏条件 [J].
党玉琪 ;
侯泽生 ;
徐子远 ;
张道伟 ;
赵明君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5) :374-378
[25]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J].
张晓宝 ;
徐自远 ;
段毅 ;
马立元 ;
孟自芳 ;
周世新 ;
贺鹏 .
地质论评, 2003, (02) :168-174
[26]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 [J].
管志强 ;
徐子远 ;
周瑞年 ;
姜桂凤 .
天然气工业, 2001, (06) :1-5+111
[27]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某钻孔沉积物中厌氧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J].
邓宇,张辉,钱贻伯,戚厚发,关德师,张祥 .
沉积学报, 1996, (S1) :220-226
[28]   柴达木盆地东部生物气与有机酸地球化学研究 [J].
关平 ;
王大锐 ;
黄第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3) :41-45+127
[29]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气源岩地化特征与生物气前景 [J].
周翥虹 ;
周瑞年 ;
管志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4, (02) :30-36+120
[30]   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天然气地化特征与分类 [J].
顾树松 ;
周翥红 .
天然气工业, 1993, (02)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