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地貌分异与黄河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26
作者
袁宝印 [1 ]
汤国安 [2 ]
周力平 [3 ]
郝青振 [1 ]
李发源 [2 ]
陆中臣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系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新构造运动分区; 黄土地貌分区; 黄河发育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6 [黄土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有很大差别,根据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与沉积过程的差异,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鄂尔多斯稳定地块、陇西地区和汾渭新生代裂谷3个新生代构造运动分区。新生代构造运动控制黄土高原新生代沉积与侵蚀过程,从而产生明显地貌分异,并可划为3个一级地貌分区:1)鄂尔多斯黄土地貌区。第四纪黄土覆盖在新近纪红土梁、峁及红土盆地等古地形之上,后被侵蚀,形成复杂多变的黄土地貌景观;2)陇西黄土地貌区。主体为新近纪红土地貌,上覆少许第四纪黄土,实际为红土地貌区;3)汾渭裂谷黄土地貌区。裂谷盆地的地貌主体为河流两侧的阶地和台地,其上堆积第四纪黄土,形成不同时期的黄土台塬。鄂尔多斯周边新生代裂谷的出现控制了黄河的发育。新近纪末银呼裂谷与汾渭裂谷进入快速发展期,吕梁山相应隆起;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也轻微抬升,使古黄河初步形成并流经晋陕峡谷一带,进入三门湖并东流入海。第四纪时期早期,黄河曾长期处于河湖并存期,中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使湖泊消失,并呈现目前的黄河地貌景观。
引用
收藏
页码:829 / 83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 [1] 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胡小猛
    卢海龙
    吴冰
    吴洁利
    [J].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6) : 1067 - 1076
  • [2] 西去泥河湾——解读古人类与燕山隆升的历史
    葛肖虹
    王敏沛
    [J]. 自然杂志, 2010, 32 (05) : 294 - 298+314
  • [3] 黄土高原25万年以来粉尘堆积与侵蚀的定量估算
    李郎平
    鹿化煜
    [J]. 地理学报, 2010, 65 (01) : 37 - 52
  • [4] 耀县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非同步演化
    贾佳
    夏敦胜
    魏海涛
    刘秀铭
    汪海斌
    金明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 966 - 975
  • [5] 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刘秀铭
    毛学刚
    丁仲礼
    吕镔
    郭雪莲
    陈渠
    陈家胜
    贾佳
    杨善林
    Hesse Paul
    陈发虎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 988 - 999
  • [6] DEM流径算法的相似性分析
    刘学军
    晋蓓
    王彦芳
    [J]. 地理研究, 2008, (06) : 1347 - 1357
  • [7] 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
    鹿化煜
    王先彦
    李郎平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5) : 949 - 956
  • [8] 黄河山陕峡谷保德-克虎段高阶地砾石层的初步研究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
    司苏沛
    赵洪壮
    [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6) : 808 - 815
  • [9]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
    袁宝印
    郭正堂
    郝青振
    彭淑贞
    乔彦松
    吴海斌
    肖国桥
    葛俊逸
    孙斌
    周鑫
    尹秋珍
    梁美艳
    秦利
    刘恋
    姚政权
    刘东生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 161 - 171
  • [10] 山西保德黄河最高阶地形成的时代
    刘运明
    李有利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01) : 101 - 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