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32
作者
陈汉林
陈沈强
林秀斌
机构
[1]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新生代; 板块碰撞; 构造活动; 运动学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有巨大的地壳缩短量、近双倍的地壳增厚、巨大的海拔高程、同造山伸展作用,对塔西南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和古气候影响重大。但是,对于帕米尔的构造过程尚存在争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可将帕米尔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归结如下: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帕米尔在新生代早期开始构造抬升,并在新生代晚期持续抬升。帕米尔北缘的主帕米尔逆冲断裂(MPT)和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PFT)可能在早—中中新世开始活动;东缘喀喇昆仑断裂(KKF)北段的起始活动时间在早—中中新世,喀什—叶城走滑系统(KYTS)则于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开始活动,表明帕米尔可能在约20 Ma BP开始呈弧形向北挤入欧亚板块。10~7 Ma BP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伸展系统开始发育。至上新世,KKF北段停止活动;KYTS在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的走滑速率大幅减小,表明帕米尔与塔里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量在不断减少。对于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形成及其演化动力学机制的更清晰界定还有赖于构造过程时空分布、造山带与盆地以及地壳浅表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系统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890 / 90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的构造地貌及其构造意义 [J].
刘栋梁 ;
李海兵 ;
潘家伟 ;
CHEVALIER MarieLuce ;
裴军令 ;
孙知明 ;
司家亮 ;
许伟 .
岩石学报, 2011, 27 (11) :3499-3512
[2]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J].
陈杰 ;
李涛 ;
李文巧 ;
袁兆德 .
地震地质, 2011, 33 (02) :241-259
[3]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J].
李涛 ;
陈杰 ;
肖伟鹏 ;
Burbank D W ;
黄明达 ;
Thompson J .
地震地质, 2011, 33 (02) :308-322
[4]  
Seismotectonics in the Pamir:An oblique transpressional shear and south-directed deep-subduction model[J]. Jiasheng Zhang~*,Xinjian Shan,Xiongnan Huang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Geoscience Frontiers. 2011(01)
[5]   西昆仑山前甫沙—克里阳地区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 [J].
程晓敢 ;
雷刚林 ;
陈汉林 ;
杜治利 ;
廖林 ;
罗俊成 ;
师骏 .
石油学报, 2011, 32 (01) :83-89
[6]   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变形特征与盆山结构 [J].
陈汉林 ;
张芬芬 ;
程晓敢 ;
廖林 ;
罗俊成 ;
师骏 ;
王步清 ;
杨长福 ;
陈立峰 .
地质科学, 2010, 45 (01) :102-112
[7]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 [J].
陈汉林 ;
罗俊成 ;
郭群英 ;
廖林 ;
肖中尧 ;
程晓敢 ;
杨树锋 ;
王步清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1) :38-45
[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J].
胡建中 ;
谭应佳 ;
张平 ;
张艳秋 .
地学前缘, 2008, (02) :222-231
[9]   帕米尔构造结塔什库尔干碱性杂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J].
柯珊 ;
罗照华 ;
莫宣学 ;
张文会 ;
梁涛 ;
詹华明 .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315-324
[10]   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 [J].
付碧宏 ;
张松林 ;
谢小平 ;
石许华 ;
王世锋 .
第四纪研究, 2006, (02) :22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