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走下神坛的“意思” 论意思表示与风险归责
被引:4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纪海龙
机构
:
[1]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来源
:
中外法学
|
2016年
/ 28卷
/ 03期
关键词
:
意思表示解释;
意思表示发出与到达;
表示意识;
行为意思;
风险归责;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
030105 ;
摘要
:
意思表示制度处理的是表示人在何种条件下对外在表示负责的问题(归责问题)。支配意思表示制度的基本归责原则是风险原则。表示人的内心意思并非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无论欠缺效果意思、表示意思还是行为意思,都不必然导致意思表示不生效力。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是外部表示加表示人按照风险原则认定的可归责性。表示人的内心意思不应是意思表示的效力来源。
引用
收藏
页码:662 / 683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法律行为制度中的积极信赖保护 兼谈我国民法典总则制定中的几个问题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代雄
[J].
中外法学,
2015,
27
(05)
: 1150
-
1170
[2]
关于制定《民法总则》的建议
崔建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崔建远
[J].
财经法学,
2015,
(04)
: 5
-
25
[3]
民法典的时代特征和编纂步骤
王利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王利明
[J].
清华法学,
2014,
8
(06)
: 6
-
16
[4]
编纂民法典必须摆正几对关系
崔建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崔建远
[J].
清华法学,
2014,
8
(06)
: 43
-
53
[5]
何为意思表示?
耶尔格诺伊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奥古斯堡大学
德国奥古斯堡大学
耶尔格诺伊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纪海龙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5)
: 43
-
57
[6]
表见代理中的本人可归责性问题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浩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3)
: 106
-
116
[7]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代雄
[J].
中国法学,
2010,
(04)
: 89
-
99
[8]
法律行为概念疏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庆育
[J].
中外法学,
2008,
(03)
: 325
-
372
[9]
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研究
张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张金海
[J].
中国法学,
2007,
(01)
: 58
-
66
[10]
论意思表示的要素、解释与意思表示错误——以德国法的研究为核心[J]. 纪海龙.研究生法学. 2004(03)
←
1
2
3
→
共 22 条
[1]
法律行为制度中的积极信赖保护 兼谈我国民法典总则制定中的几个问题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代雄
[J].
中外法学,
2015,
27
(05)
: 1150
-
1170
[2]
关于制定《民法总则》的建议
崔建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崔建远
[J].
财经法学,
2015,
(04)
: 5
-
25
[3]
民法典的时代特征和编纂步骤
王利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王利明
[J].
清华法学,
2014,
8
(06)
: 6
-
16
[4]
编纂民法典必须摆正几对关系
崔建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崔建远
[J].
清华法学,
2014,
8
(06)
: 43
-
53
[5]
何为意思表示?
耶尔格诺伊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德国奥古斯堡大学
德国奥古斯堡大学
耶尔格诺伊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纪海龙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5)
: 43
-
57
[6]
表见代理中的本人可归责性问题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浩
[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3)
: 106
-
116
[7]
使用他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法律行为主体的“名”与“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代雄
[J].
中国法学,
2010,
(04)
: 89
-
99
[8]
法律行为概念疏证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朱庆育
[J].
中外法学,
2008,
(03)
: 325
-
372
[9]
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研究
张金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张金海
[J].
中国法学,
2007,
(01)
: 58
-
66
[10]
论意思表示的要素、解释与意思表示错误——以德国法的研究为核心[J]. 纪海龙.研究生法学. 2004(03)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