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1 条
江河源区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变化
被引:10
作者:
王启兰
[1
]
王长庭
[1
]
刘伟
[1
]
曹广民
[1
]
龙瑞军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2] 兰州大学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国际中心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江河源区;
人工草地;
土壤酶活性;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状;
逐步回归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通过研究江河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状和6种土壤酶活性,分析人工草地建植年限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多呈高—低—高、杂类草生物量低—高—低、莎草生物量增加的趋势;土壤养分变化为高—低—高、容重为低—高—低、pH下降的趋势;土壤脲酶、转化酶、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蛋白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工草地不同建植年限之间,6种土壤酶的活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土壤理化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植物的物种数、高度、地下生物量及土壤湿度对大多水解酶类表现出直接的正效应,容重和pH对所选的多数酶活性显示出直接的负效应.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调节,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着土壤酶活性的大小.
引用
收藏
页码:662 / 666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