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

被引:102
作者
郑玫 [1 ]
张延君 [1 ]
闫才青 [1 ]
朱先磊 [2 ]
James JSchauer [3 ]
张远航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 Technology Program, University of
关键词
中国; PM2.5; 源解析; 方法学;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4.068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首次对中国目前开展的PM2.5源解析方法学和技术思路进行总结,从PM2.5采样前的准备、采样器的选择、化学物种分析方法、源解析手段等方面综述我国PM2.5来源解析的方法和进展,提出未来颗粒物源解析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今后在全国各地即将大范围开展的PM2.5源解析工作和法律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141 / 115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92 条
[41]   利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J].
金永民 ;
解宇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8) :88-89
[42]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43]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bility and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2.5 in Beijing[J]. WANG Jing-li1, ZHANG Yuan-hang2, SHAO Min2,*, LIU Xu-lin3, ZENG Li-min2, CHENG Cong-lan1, XU Xiao-feng1 (1. 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China. 2. State Joint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Simulation and Po llution Control,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 00871, China. 3. Beiji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Networ
[44]   灰霾的健康效应 [J].
白志鹏 ;
蔡斌彬 ;
董海燕 ;
边海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03) :198-201
[45]   南京市气溶胶PM2.5一次来源解析 [J].
樊曙先 ;
徐建强 ;
郑有飞 ;
谢学俭 .
气象科学, 2005, (06) :587-593
[46]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的来源研究 [J].
朱先磊 ;
张远航 ;
曾立民 ;
王玮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1-5
[47]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的方法改进 [J].
郝明途 ;
侯万国 ;
屈小辉 ;
刘春博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2) :138-141
[48]   北京西北城区与清洁对照点夏季大气PM10的微观特征及粒度分布 [J].
邵龙义 ;
时宗波 .
环境科学, 2003, (05) :11-16
[49]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J].
冯银厂 ;
白志鹏 ;
朱坦 .
环境科学, 2002, (S1) :106-108
[50]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来源分析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环境科学, 2002, (06)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