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情况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28
作者
董珍 [1 ]
张居中 [1 ]
杨玉璋 [1 ]
姚凌 [1 ]
李为亚 [1 ]
贾庆元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石山子遗址; 磨盘磨棒; 淮河中游地区; 植物资源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060107 ;
摘要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约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盘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石器表面残留物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其可能的植物种属来源至少有8类,包括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山药(Dioscorea opposita)、莲藕(Nelumbo nucifera)、莲子(Nelumbo nucifera)、豇豆属(Vigna)、燕麦属(Avena)和姜科(Zingiberaceae)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未知种属的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统计结果显示,来自薏苡、小麦族以及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器物表面的出现频次都远高于其他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应为这批石器的主要加工对象,此外,来自山药、莲藕等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其数量和出现频次也较高。石山子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组成的多样性表明了这些石质工具加工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组成的多样性,同时,从观察到的淀粉粒植物种属来源来看,石山子遗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似仍以采集经济为主,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一特点的形成可能与该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研究结果为探索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区古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2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D].葛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09
[2]   What did grinding stones grind? New light on Early Neolithic subsistence economy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Valley, China [J].
Liu, Li ;
Field, Judith ;
Fullagar, Richard ;
Bestel, Sheahan ;
Chen, Xingcan ;
Ma, Xiaolin .
ANTIQUITY, 2010, 84 (325) :816-833
[3]   Pleistocene seed-grinding implements from the Australian arid zone [J].
Fullagar, R ;
Field, J .
ANTIQUITY, 1997, 71 (272) :300-307
[4]  
安徽淮北平原第四系.[M].金权等著;.地质出版社.1990,
[5]   安徽蚌埠市禹会龙山文化遗址祭祀台基发掘简报 [J].
钱仁发 ;
王吉怀 .
考古, 2013, (01) :7-31+2
[6]   淀粉粒分析揭示的赣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 [J].
万智巍 ;
杨晓燕 ;
葛全胜 ;
樊昌生 ;
周广明 ;
蒋梅鑫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10) :1582-1589
[7]   论皖北地区的古文化与古环境 [J].
卢建英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 (03) :1-5
[8]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 [J].
万智巍 ;
马志坤 ;
杨晓燕 ;
张弛 ;
周广明 ;
樊昌生 ;
葛全胜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2) :256-263
[9]   中国常见现代淀粉粒数据库 [J].
万智巍 ;
杨晓燕 ;
李明启 ;
马志坤 ;
葛全胜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2) :371-372
[10]   石器功能研究的现代模拟实验:石刀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来源分析 [J].
马志坤 ;
杨晓燕 ;
李泉 ;
万智巍 ;
李明启 ;
葛全胜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2) :24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