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禾

被引:38
作者
杨黎 [1 ]
周定生 [2 ]
郑桂云 [1 ]
杨华 [1 ]
舒娜 [1 ]
机构
[1]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2] 黔东南州专家顾问组
关键词
禾; 原生态农耕文化; 禾晾; 价值; 传承; 黔东南; 贵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是支撑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生存的文化,它体现了生态环境与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有机统一。禾能适应冷、阴、烂、锈等恶劣环境的稻田。摘禾、禾晾和禾仓的收储方式独具特色。禾改粘、粘还禾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禾的依赖。黔东南苗侗民族是禾(糯)文化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糯稻栽培圈已逐步减少,而黔东南却以禾的形式把这些糯稻完整保存下来,它在中国稻作文化中独具特色,是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贵州地方稻种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概述附视频 [J].
阮仁超 ;
陈惠查 ;
游俊梅 ;
金桃叶 ;
张再兴 ;
杨玉顺 .
贵州农业科学, 2005, (S1) :59-63
[2]   贵州稻种禾类种质资源耐冷性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利用 [J].
陈惠查 ;
张再兴 ;
阮仁超 ;
杨玉顺 ;
金桃叶 ;
游俊梅 .
贵州农业科学, 1999, (06) :3-5
[3]   从江“禾”资源的研究初报 [J].
赖江汉 .
作物品种资源, 1988, (03) :11-12
[4]   黔东南地方糯稻的品质研究 [J].
贾瑞海 .
贵州农业科学, 1988, (03) :17-22
[5]   贵州水稻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研究 Ⅰ地方品种的“两性一期”和熟期性 [J].
杨昌达 .
贵州农业科学, 1985, (04) :14-17+5
[6]   “禾”的光温反应特性的初步讨论 [J].
黄伟秀 ;
赖江汉 .
贵州农业科学, 1983, (02)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