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39
作者
武际 [1 ,2 ,3 ]
郭熙盛 [1 ,2 ]
王允青 [1 ]
许征宇 [1 ]
鲁剑巍 [3 ]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 安徽养分循环与资源环境省级实验室
[3]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麦稻轮作; 免耕; 翻耕;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3 [化学肥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 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梁淑敏 ;
谢瑞芝 ;
汤永禄 ;
杨锦忠 ;
李朝苏 ;
王灵便 ;
吴春 ;
李少昆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19) :3988-3996
[2]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孔凡磊 ;
陈阜 ;
张海林 ;
黄光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150-155
[3]   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源库特性的影响 [J].
吴建富 ;
潘晓华 ;
石庆华 .
作物学报, 2009, 35 (01) :162-172
[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雷金银 ;
吴发启 ;
王健 ;
郭建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40-45
[5]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J].
刘世平 ;
陈后庆 ;
聂新涛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张洪程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5) :51-56
[6]   土壤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J].
韩宾 ;
李增嘉 ;
王芸 ;
宁堂原 ;
郑延海 ;
史忠强 .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02) :48-53
[7]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冯跃华 ;
邹应斌 ;
Roland J Buresh ;
许桂玲 ;
敖和军 ;
王淑红 .
作物学报, 2006, (11) :1728-1736
[8]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J].
高焕文 ;
李问盈 ;
李洪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3) :1-4
[9]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周兴祥 ;
高焕文 ;
刘晓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 :81-84
[10]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水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J].
卢维盛 ;
李华兴 ;
刘远金 ;
陈喜崇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4) :8-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