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武汉城市圈生态承载力评价和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16
作者
杨璐迪 [1 ]
曾晨 [2 ,3 ]
焦利民 [1 ,4 ]
刘钰 [3 ]
机构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1402 ;
摘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建设的背景下,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态,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高密度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超负荷的压力,通过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能够定量测度这种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承载力,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单元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生态足迹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相对较小,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根据生态足迹/承载力进行跨区县生态补偿测算,得到2008年和2013年武汉城市圈48个县域的转移支付情况,表明如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整个区域能够达到生态系统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的目标,缓解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压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32 / 13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中国各省份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差异研究 [J].
黄雨生 ;
曲建升 ;
刘莉娜 .
生态经济, 2016, 32 (06) :38-43
[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我国集中连片重点贫困区生态补偿研究 [J].
许丽丽 ;
李宝林 ;
袁烨城 ;
高锡章 ;
张涛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03) :286-297
[3]   湖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 [J].
田玲玲 ;
罗静 ;
董莹 ;
刘和涛 ;
曾菊新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02) :316-325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长江流域为例 [J].
卢新海 ;
柯善淦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02) :334-341
[5]   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J].
廖晓慧 ;
李松森 .
经济纵横, 2016, (01) :108-113
[6]   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 [J].
孙新章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1) :1-7
[7]   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构 [J].
徐庆 .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5, 38 (12) :31-33+46
[8]   2003~2011年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变化与驱动力研究 [J].
刘莉 ;
邓欧平 ;
邓良基 ;
辜莉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07) :1133-1141
[9]   北京市消耗食物生态足迹距离 [J].
陈文辉 ;
谢高地 ;
张昌顺 ;
沈凤武 ;
鲁春霞 ;
肖玉 ;
曹淑艳 ;
李娜 ;
王硕 .
生态学报, 2016, 36 (04) :904-914
[10]   松花江流域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J].
刘子玥 ;
王辉 ;
霍璐阳 ;
崔守斌 ;
苑泽宁 .
湿地科学, 2015, (02) :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