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41
作者
韩剑桥 [1 ]
孙昭华 [1 ]
黄颖 [2 ]
李义天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长江航道局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河段; 冲淤分布; 水沙过程;
D O I
10.13243/j.cnki.slxb.2014.03.004
中图分类号
TV14 [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根据实测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沙质河段内洪枯河槽、宽窄河段等不同部位的冲淤幅度差异,并结合观测资料讨论了河道形态调整对水沙过程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荆江河道泥沙冲淤强度平面分布不均,泥沙冲刷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断面形态趋向窄深;宽浅河段冲刷强度大于束窄河段,河道形态沿程趋于均一化。蓄水前河道形态与水沙过程相适应,河床在不同流量下以造床流量为界发生冲淤交替,长时期水沙过程作用下河道整体冲淤平衡。蓄水后含沙量大幅减小、大洪水消减而中洪水持续时间增长是荆江沙质河段冲淤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77 / 285+295 +29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规律研究 [J].
许全喜 .
水力发电学报, 2013, 32 (02) :146-154
[2]   冲积河流滩槽定量划分方法及应用 [J].
哈岸英 ;
吴腾 ;
陈刚 .
水利学报, 2012, 43 (01) :10-14
[3]   论均衡输沙与河床演变的平衡趋向 [J].
韩其为 .
泥沙研究, 2011, (04) :1-14
[4]   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沙质河段河床演变及对航道的影响 [J].
江凌 ;
李义天 ;
孙昭华 ;
黄成涛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0, (01) :1-10
[5]   三峡建库后荆江三口分流的变化 [J].
李义天 ;
郭小虎 ;
唐金武 ;
孙昭华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 17 (01) :21-31
[6]   荆江监利河段横断面调整规律研究 [J].
黄莉 ;
范北林 ;
姚仕明 ;
黎礼刚 .
人民长江, 2008, (06) :21-23
[7]   长江宜昌至汉口河段输沙特性分析 [J].
府仁寿 ;
齐梅兰 ;
方红卫 ;
虞志英 .
水利学报, 2005, (01) :35-41
[8]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J].
吴保生 ;
马吉明 ;
张仁 ;
府仁寿 .
水利学报, 2003, (12) :12-20
[9]   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下切问题的探讨 [J].
周志德 .
泥沙研究, 2003, (05) :28-31
[10]   论三峡水库下游的河床冲淤变化 [J].
李义天 ;
孙昭华 ;
邓金运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3, (03) :28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