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a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及海底冲淤变化

被引:13
作者
姚才华 [1 ,2 ]
吴自银 [1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察局
关键词
伶仃洋; 海底地形; DTM; 冲淤变化; 海岸线变迁; 人为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7 [海洋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采用Kriging网格化等方法,构建了伶仃洋1990年和2008年2期海底地形四维时空模型,结合210Pb测年,分虎门区、淇澳岛区、伶仃洋浅滩区、伶仃航道区和铜鼓航道周边区等5个亚区定量分析了1975年以来伶仃洋海岸线变迁和海底冲淤时空变化。30a来,全区陆地面积增加216.0km2,水域面积减少84.6km2,滩涂面积减少131.4km2,水域容积减少19 783.7×104 m3,年均淤积量达到477.4×104 m3,河口整体处于不断淤浅萎缩中。5个亚区的年冲淤量分别为-236.6×104,135.3×104,663.7×104,-452.7×104和367.7×104 m3;平均冲淤速率分别为-4.46,0.93,1.27,-5.49和2.93cm/a。虎门区和伶仃航道区总体水深加深,其他区域水深变浅,铜鼓航道周边淤积最为严重。虎门区水深加深主因是自然冲刷和人工采砂,伶仃航道水深加深是人工清淤的结果,铜鼓航道为新开挖的人工航道。受人工疏浚抛泥影响,各航道两侧水深明显变浅,其他区域水深变化系三角洲自然演变结果。随着伶仃洋两岸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已成为该区海底地形地貌演变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珠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J].
刘志勇 ;
潘少明 ;
程功弼 ;
李向东 .
沉积学报, 2010, 28 (01) :166-175
[2]   珠江口虎门水域洪季大潮的水沙特点分析 [J].
尹小玲 ;
张红武 ;
任杰 ;
胡德超 .
水利学报, 2009, 40 (02) :166-172
[3]   珠江口鸡抱沙附近地形冲淤演变研究 [J].
韩西军 ;
杨树森 .
水道港口, 2008, (05) :328-332
[4]   珠江三角洲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与三角洲演化的关系 [J].
姚衍桃 ;
詹文欢 ;
刘再峰 ;
张志强 ;
詹美珍 .
华南地震, 2008, (01) :29-40
[5]   珠江流域诸水系的形成与演变 [J].
谌洁 .
水利发展研究, 2008, (04) :75-76
[6]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 [J].
时小军 ;
陈特固 ;
余克服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8, (01) :127-134
[7]   51年来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变化 [J].
戴仕宝 ;
杨世伦 ;
蔡爱民 .
地理学报, 2007, (05) :545-554
[8]   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 [J].
贾建军 ;
高抒 ;
高建华 ;
潘少明 ;
王爱军 .
海洋科学进展, 2005, (03) :297-304
[9]   珠江口内伶仃洋水下地形地貌特征 [J].
夏真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5, (01) :19-24
[10]   人为因素对珠江三角洲近30年地貌演变的影响 [J].
黄镇国 ;
张伟强 .
第四纪研究, 2004, (04) :394-4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