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个人信息分类保护的刑法模式构建

被引:22
作者
董悦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公民个人信息; 分类保护; 信息保护利益; 信息利用利益; 利益衡量;
D O I
10.19525/j.issn1008-407x.2020.02.011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目前刑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采取了统一保护的立法模式,此种模式忽视了个人信息的内在差异,割裂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关系,减损了资源配置效益,欠缺体系研究思维。因此,应当构建个人信息的分类保护模式:将个人信息按照状态区分为公开信息与非公开信息,按照性质区分为隐私信息与一般信息。出于对社会效益的追求,公开信息的利用利益优先;出于对信息自决权的尊重,非公开信息的保护利益优先。基于对隐私权的特殊保护,已公开的隐私信息原则上仍以保护利益为先,未公开的隐私信息的保护顺位优于未公开的一般信息。上述利益衡量结果可以围绕立法、司法、执法3个层面展开。立法方面,构建前置法的分类保护模式;司法层面,通过刑法解释方法实现分类保护;执法层面,建立和完善信息分类和筛选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J].
高富平 .
法学研究, 2018, 40 (03) :84-101
[2]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 [J].
杨立新 .
法学论坛, 2018, 33 (01) :34-45
[3]   我国人格权立法模式的当代选择 [J].
张龙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8 (04) :89-100
[4]   “公民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与刑法保护思路 [J].
于志刚 .
浙江社会科学, 2017, (10) :4-14+155
[5]   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 [J].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7) :88-108+205
[6]  
价值判断与刑法解释:对陆勇案的刑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J]. 劳东燕.清华法律评论. 2016(01)
[7]   制度激励、博弈均衡与社会正义 [J].
丁利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4) :135-158+208
[8]   中国公众隐私敏感度实证研究 [J].
吴标兵 ;
许和隆 ;
张宇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 (03) :82-90
[9]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问题研究 [J].
赵秉志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 (01) :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