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24
作者
马力 [1 ]
杨林章 [1 ]
肖和艾 [2 ]
夏立忠 [1 ]
李运东 [1 ]
刘晓春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施肥; 秸秆还田; 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变异; 矿化;
D O I
10.13758/j.cnki.tr.2011.06.009
中图分类号
S151.9 [土壤分析];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始于1990年的湖南桃园红壤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对红壤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以及有机碳矿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使红壤稻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秸秆还田对有机质的累积作用明显优于仅施化肥处理。施肥或秸秆还田使0~25 cm和0~5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均明显提高,且有机碳变异幅度也明显增大。0~10 cm表层土壤δ13C值与对照的差异最大,而施化肥或秸秆还田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大。各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在培养初期的矿化速率较大,并在1~3周内迅速降低且逐渐达到稳定状态。秸秆还田使各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提高较明显,各处理的平均矿化速率为CO2 47.75~31.16 ml/(kg.d),稳定矿化速率为CO2 40~60ml/(kg.d),12周培养期内累积矿化量大小为CK+C>NP+C>N+C>NPK+C>NP>NPK>N>NK>CK。长期施化肥和秸秆还田,均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提高,而秸秆还田作用更明显。因此,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作为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途径,有利于提高红壤水稻土的养分供应能力,并且能够维持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缓冲性和长期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883 / 8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与储量的影响 [J].
向艳文 ;
郑圣先 ;
廖育林 ;
鲁艳红 ;
谢坚 ;
聂军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7) :2415-2424
[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中碳、氮分布的影响 [J].
陈惟财 ;
王凯荣 ;
谢小立 .
土壤通报, 2009, 40 (03) :523-528
[3]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影响 [J].
袁颖红 ;
李辉信 ;
黄欠如 ;
胡锋 ;
潘根兴 ;
樊后保 .
土壤, 2008, (02) :237-242
[4]   长期耕作水稻土的有机碳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J].
慈恩 ;
杨林章 ;
马力 ;
唐玉姝 ;
程月琴 ;
殷士学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5) :72-75+179
[5]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Between Dry Land and Paddy Field in China [J].
XU Quan RUI Wenyi BIAN Xinmin and ZHANG Weijia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PRChina .
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 2007, (08) :981-987
[6]  
Top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CO2 evolution of three paddy soils from South China and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J]. ZHANG Xu-hui, LI Lian-qing, PAN Gen-xing Institute of Resources,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3)
[7]  
Si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in Chinese Rice Paddies from 1980 to 2000[J]. ZHANG Wen, YU Yong-Qiang, SUN Wen-Juan and HUANG Yao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hysics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Pedosphere. 2007(01)
[8]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深度分布的影响 [J].
周萍 ;
张旭辉 ;
潘根兴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6) :765-771
[9]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δ13C值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张晋京 ;
窦森 ;
张大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2) :382-387
[10]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 [J].
李忠佩 ;
吴大付 .
土壤学报, 2006, (01) :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