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
被引:36
作者:
杨红薇
[1
]
张建强
[1
]
唐家良
[2
]
徐创军
[1
]
丁德蓉
[3
]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种植模式;
保持水土;
养分动态;
养分流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于其他小区,玉米/红苕模式和连翘+紫苏模式的小区流失泥沙全氮养分富集度高于其他小区,传统农作模式玉米/红苕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全氮流失总量最大,可能造成土壤耕作层肥力下降。观测期间,除由于较强的生物固氮作用,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外,各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小区均出现较明显的养分流失。试验证明:由于传统农作方式水土流失量最大,导致养分流失量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减少传统农作方式中的地面扰动,并提高雨季地表覆盖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15 / 619
页数: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