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

被引:36
作者
杨红薇 [1 ]
张建强 [1 ]
唐家良 [2 ]
徐创军 [1 ]
丁德蓉 [3 ]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紫色土坡地; 种植模式; 保持水土; 养分动态; 养分流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于其他小区,玉米/红苕模式和连翘+紫苏模式的小区流失泥沙全氮养分富集度高于其他小区,传统农作模式玉米/红苕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全氮流失总量最大,可能造成土壤耕作层肥力下降。观测期间,除由于较强的生物固氮作用,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外,各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小区均出现较明显的养分流失。试验证明:由于传统农作方式水土流失量最大,导致养分流失量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减少传统农作方式中的地面扰动,并提高雨季地表覆盖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615 / 6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秸秆还田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J].
徐泰平 ;
朱波 ;
汪涛 ;
况福虹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1) :30-32+36
[2]   不同施肥制度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 [J].
汪涛 ;
朱波 ;
武永锋 ;
况福虹 ;
徐泰平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5) :67-70
[3]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J].
何长高 ;
尹忠东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10-114
[4]   新疆库尔勒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 [J].
陈浮 ;
濮励杰 ;
彭补拙 ;
包浩生 .
生态学报, 2001, (08) :1290-1295
[5]   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 [J].
徐明岗 ;
文石林 ;
高菊生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1) :77-80
[6]   三峡库区花岗岩坡耕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土流失定位研究 [J].
向万胜 ;
梁称福 ;
李卫红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01) :47-50
[7]   黄土丘陵区地形对坡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 [J].
王百群 ;
刘国彬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2) :19-23
[8]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J].
傅伯杰 ;
马克明 ;
周华峰 ;
陈利顶 .
科学通报, 1998, (22) :2444-2448
[9]   我国南方土地侵蚀特点 [J].
柴宗新 .
山地研究, 1996, (04) :215-220
[10]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 [J].
蔡崇法,丁树文,张光远,黄丽,王道合 .
地理研究, 1996, (03) :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