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巴山地区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的新进展

被引:5
作者
杨志华
苏生瑞
李勇
苏春乾
姜常义
赵太平
张传林
黑爱芝
梁云
机构
[1] 长安大学
[2] 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3] 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成矿背景; 成矿作用; 新进展; 秦岭-巴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八五”—“九五”期间秦岭的多项研究中 ,主要取得以下新进展 :1 创立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新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岩石圈板块或壳块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 发现了东西向的秦岭造山带从显生宙以来有南北向的隆升带和沉积盆地 ,特别是太白、宝鸡—佛坪—汉南隆升带的发现 ,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岭乃至中国中东部构造格架的认识。 3 南北向沉积盆地转变为东西向造山带的Ⅱ型造山带 ,深部构造岩片抽拉 -逆冲推覆在中 (新 )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之上所形成的Ⅲ型造山带 ,为地壳表层增添了两种新型的造山带。 4 首次提出秦岭造山带中存在三类沉积盆地 ,三种盆—山转换 ,三个发展阶段及三种型式 (Ⅰ、Ⅱ、Ⅲ )的造山带 ,这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5 重新厘定商丹带、勉略带和二郎坪带的构造属性、形成时代 ,首次提出秦岭受三种体制 ,四个发展阶段的新观点 ,受抽拉构造形成的陆内造山带是秦岭最重要的划时代发展阶段。 6 最先提出立交桥式结构观点。 7 发现了一批前震旦系变质地层结晶岩系、重新厘定了一些地层的时代 ,特别是西秦岭、西成铅锌矿田中元古界地层的发现和超大型厂坝矿床产于其中 ,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8 提出准浊流态流体的新概念。 9 创立了在统一地质 -成矿场制约下的多重岩片控矿论和构造—成矿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3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M]. 地质出版社 ,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论文集》编委会编, 2000
[2]  
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 地震出版社 , 邓乃恭,雷伟志主编, 1999
[3]  
北秦岭侵入岩带与晋宁运动[M]. 地质出版社 , 姜常义等著, 1998
[4]  
边缘转换盆地的构造岩相与成矿[M]. 科学出版社 , 杨志华等著, 1991
[5]   秦岭造山带成矿作用概述 [J].
杨志华 ;
姜常义 ;
赵太平 ;
李英 ;
梁云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0, (01) :44-50
[6]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 [J].
杨志华 ;
张传林 ;
朱立华 ;
邓亚婷 .
地学前缘, 1999, (04) :273-282
[7]   论秦岭造山带的成矿作用 [J].
杨志华 ;
姜常义 ;
赵太平 ;
隗合明 ;
张传林 ;
邓亚婷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9, (04) :36-45
[8]   秦岭造山带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新认识 [J].
杨志华 ;
邓亚婷 .
陕西地质, 1999, (02) :16-32
[9]   秦岭造山带结构与演化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J].
杨志华 ;
李勇 ;
邓亚婷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2) :2-17
[10]   关于大陆动力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J].
杨志华,李勇,苏春乾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7, (S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