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成油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26
作者
黄第藩
卢双舫
机构
[1]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安达,
关键词
煤成油; 煤系源岩; 成烃模式; 排油机理; 定量评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重点评述与煤成油理论及勘探实践有密切关系、并在近几年取得重要进展的煤成烃演化模式、煤的生油能力及排油研究3方面的问题。指出:石油地质化学家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煤成烃模式、阶段因地而异的复杂性;建立判别煤系源岩生油能力的标准是煤成油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其中以依据总生烃潜量(S1+S2)、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建立的判别方案比较实用和有效;比较系统地评述了(与工业性煤成油气聚集有重要关系的)煤成烃排出问题的4种主要研究方法。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对指导煤成油勘探有重要意义的煤系源岩的分布预测、倾油性的进一步判识及排出问题定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煤成烃生成及排驱加水热模拟实验 [J].
李荣西 ;
金奎励 .
沉积学报, 1998, (01) :98-102
[2]   煤成油排驱机理与初次运移 [J].
赵长毅 ;
程克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47-52
[3]   西北侏罗系煤成油研究中的煤田地质学方法 [J].
胡社荣 ;
侯慧敏 ;
吴因业 ;
罗平 .
石油学报, 1997, (04) :14-18
[4]   台北凹陷煤中有机质的成烃动力学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J].
卢双舫 ;
陈昕 ;
付晓泰 .
沉积学报, 1997, (02) :126-129
[5]   我国聚煤盆地煤系烃源岩生烃评价与成烃模式 [J].
肖贤明,刘德汉,傅家谟 .
沉积学报, 1996, (S1) :10-17
[6]   成烃理论的发展──(Ⅱ)煤成油及其初次运移模式 [J].
黄第藩 .
地球科学进展, 1996, (05) :432-438
[7]   用显微荧光和显微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显微组分的热演化规律 [J].
姚素平 ;
张景荣 ;
金奎励 .
沉积学报, 1996, (03) :3-12
[8]   吐哈盆地及二连盆地侏罗系煤微类脂组分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研究及油气意义 [J].
刘德汉,孙永革,申家贵,傅家谟,盛国英,王昌桂,龙道江 .
地球化学, 1996, (04) :309-316+409-411
[9]   含煤地层中石油的生成、运移和生油潜力评价 [J].
黄第藩 ;
熊传武 .
勘探家, 1996, (02) :6-11+7
[10]   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J].
赵文智,张研,赵长毅,许大丰 .
石油学报, 1996, (02)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