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苜蓿和沙打旺单混播下土壤水分利用格局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10
作者
左胜鹏 [1 ]
王会梅 [1 ]
李凤民 [2 ]
邹厚远 [2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种间竞争; 豆科牧草; 水分利用格局; 生活史对策; 驱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 [饲料作物、牧草];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大田条件下采用生物替代试验对沙打旺和苜蓿单播及混播的一年生人工草地进行了土壤水分利用动态格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下土壤水分随生育期变化相似,均呈下降趋势,但随播种密度增大,不同播种方式平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而2种牧草平均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比较为混播下苜蓿>单播苜蓿>单播沙打旺>混播下沙打旺。牧草返青后,在中密度下显示出较宽的资源共享生态位,而低密度和高密度显示出稍窄的资源共享生态位。3种密度下整个生育期内苜蓿的相对竞争力均高于沙打旺,其中平均相对竞争力比较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而且随生育期变化苜蓿的相对竞争力持续增强。苜蓿对沙打旺的相对竞争力与混播处理中苜蓿对沙打旺的群体水分利用效率比有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在苜蓿与沙打旺一年生混播试验中苜蓿竞争力始终大于沙打旺,其中密度效应和水分利用为两者种间关系调节的重要影响因素。2种牧草混播中苜蓿生产力、群体水分利用效率与苜蓿对沙打旺的竞争优势为性状互利关系。因此,旱生环境中苜蓿与沙打旺的水分利用格局可能由2个物种种间竞争关系所驱动的,水分资源利用状况反应了两者对干旱胁迫环境下适应种间竞争的生活史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高寒牧区多年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试验 [J].
潘正武 ;
卓玉璞 .
草业科学, 2007, (11) :53-55
[2]   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J].
杜文华 ;
田新会 ;
曹致中 .
草业学报, 2007, (03) :81-87
[3]   近70年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J].
王毅荣 ;
林纾 .
草业科学, 2006, (09) :1-6
[4]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 [J].
焦峰 ;
温仲明 ;
焦菊英 ;
赫晓慧 .
草业学报, 2006, (02) :79-84
[5]   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J].
胡相明 ;
程积民 ;
万惠娥 ;
赵艳云 .
草业学报, 2006, (01) :29-35
[6]   宁南旱区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消耗规律及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研究 [J].
刘沛松 ;
李军 ;
贾志宽 ;
于亚军 ;
刘世新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9) :270-274
[7]   刈割后两种不同体型植物的补偿式样对比研究 [J].
雷抒情 ;
王海洋 ;
杜国祯 ;
潘声旺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5) :740-746
[8]   不同起始密度对3种赤潮微藻种间竞争的影响 [J].
蔡恒江 ;
唐学玺 ;
张培玉 ;
杨震 .
生态学报, 2005, (06) :1331-1336
[9]   黄土高原芨芨草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J].
王静 ;
程积民 ;
万惠娥 ;
方锋 .
干旱气象, 2004, (04) :51-55
[10]   黄土高原苜蓿-冬小麦轮作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产量响应 [J].
沈禹颖 ;
南志标 ;
高崇岳 ;
Bellotti W.D ;
陈文 .
生态学报, 2004, (03) :64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