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

被引:59
作者
张华锋 [1 ]
翟明国 [1 ]
童英 [2 ]
彭澎 [1 ]
许保良 [3 ]
郭敬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北京大学地质与地球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高Ba-Sr花岗岩; 胶东半岛;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6.01.009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胶东半岛三佛山岩体是昆嵛山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位于苏鲁超高压碰撞带与胶东陆块之间的缝合带中。岩石化学特点具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岩体为准铝I型花岗岩,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高Ba、Sr含量,高Sr/Y、La/Yb、K/Rb值,低Y(<13μg/g)、Yb(1.8μg/g)、Rb/Sr比值(平均为0.33),弱的Eu负异常,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地壳熔融的酸性端元混合而成。混合后的岩浆没有明显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混合岩浆最大温度在750~800℃左右。酸性岩浆的源区以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的残留为特征。残留相物质组成特征暗示源区应位于壳幔边界,深度30km±,结合早期形成的昆嵛山二长花岗岩源区深度大于40km这一现象,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在110Ma达到最大,地壳厚度恢复至正常厚度。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胶东地块东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 [J].
唐俊 ;
郑永飞 ;
吴元保 ;
查向平 ;
周建波 .
岩石学报, 2004, (05) :50-73
[2]   胶东地块西部变质岩锆石U-Pb定年和氧同位素研究 [J].
唐俊 ;
郑永飞 ;
吴元保 ;
查向平 ;
周建波 .
岩石学报, 2004, (05) :74-97
[3]   胶东乳山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年龄:热液锆石SHRIMP法U-Pb测定 [J].
胡芳芳 ;
范宏瑞 ;
杨进辉 ;
万渝生 ;
刘敦一 ;
翟明国 ;
金成伟 .
科学通报, 2004, (12) :1191-1198
[4]   华北东部中生代热体制转换及其构造意义 [J].
付明希 ;
胡圣标 ;
汪集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514-520
[5]   胶东昆嵛山杂岩中高锶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因及其意义 [J].
张华锋 ;
翟明国 ;
何中甫 ;
彭澎 ;
许保良 .
岩石学报, 2004, (03) :369-380
[6]   华北地块中东部中生代侵入杂岩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对岩石圈减薄时间的制约 [J].
许文良 ;
王冬艳 ;
王清海 ;
裴福萍 ;
林景仟 .
地球化学, 2004, (03) :221-231
[7]   胶东地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J].
杨进辉 ;
朱美妃 ;
刘伟 ;
翟明国 .
岩石学报, 2003, (04) :692-700
[8]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J].
翟明国 ;
朱日祥 ;
刘建明 ;
孟庆任 ;
侯泉林 ;
胡圣标 ;
李忠 ;
张宏福 ;
刘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913-920
[9]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的成因和意义: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J].
陈斌 ;
翟明国 ;
邵济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1) :896-907
[10]   八达岭基性岩和高Ba-Sr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华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对比 [J].
钱青 ;
钟孙霖 ;
李通艺 ;
温大任 .
岩石学报, 2002, (03) :27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