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72
作者
李书严 [1 ]
轩春怡 [2 ]
李伟 [3 ]
陈洪滨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与技术中心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城市中的水体; 微气候效应; 数值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3.3 [城市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应用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城市中水体的微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城市中的水体对其周边的小气候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城市中商业区温度最高、湿度最小;交通区次之;水体附近温度最低、湿度最大,平均湿度比商业区高出约10%。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日较差比其他功能区明显大。水体区的月平均温度比其他功能区低0.37~1.15℃。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上风岸2 km以内和下风岸9 km以内,以2.5 km以内最为明显。水体的面积和布局是影响小气候效应的重要因素。水体面积越大对环境影响越大,单块的小于0.25 km2的水体对环境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多块、密集分布的小面积水体会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更显著。在本文个例中,与其他湖泊邻近的面积为1.25 km2的水体,可以使2.5 km之内温差达到0.2~1.0℃,水汽比湿增加0.1~0.7 g/kg。相对孤立的面积为2 km2的水体,可以使1.0 km范围内降温幅度0.6℃,水汽比湿增加0.1~0.4 g/kg。水体可以使地面风速增加,一般能使风速增加0.1~0.2 m/s。
引用
收藏
页码:552 / 56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J].
孙继松 ;
舒文军 .
大气科学, 2007, (02) :311-320
[2]   人为热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 [J].
蒋维楣 ;
陈燕 .
大气科学, 2007, (01) :37-47
[3]   绿洲效应的模拟及内外因子的敏感性实验 [J].
刘树华 ;
胡予 ;
胡非 ;
梁福明 ;
王建华 ;
刘和平 .
大气科学, 2005, (06) :155-167
[4]   城市湿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 [J].
潮洛蒙 ;
俞孔坚 .
中国建设信息, 2005, (05) :18-21
[5]   上海中心城区河流及水体周边小气候效应分析 [J].
杨凯 ;
唐敏 ;
刘源 ;
吴阿娜 ;
范群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05-114
[6]   北京地区气象环境数值模拟试验 [J].
徐敏 ;
蒋维楣 ;
季崇萍 ;
刘海涛 ;
高燕虎 ;
王晓云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61-68
[7]   我国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域气候效应 [J].
傅抱璞 .
地理学报, 1997, (03) :56-63
[8]  
On the potential CO 2 release from tundra soils in a changing climate[J].Applied Soil Ecology,1999(2)
[9]  
James W. Deardorff.Stratocumulus-capped mixed layers derived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J].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