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被引:69
作者
陈群策 [1 ,2 ]
丰成君 [1 ,2 ]
孟文 [1 ,2 ]
秦向辉 [1 ,2 ]
安其美 [3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关键词
5.12汶川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 地应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923 / 39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刘健
    熊探宇
    赵越
    张永双
    陈群策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S2) : 320 - 330
  • [2] 水压致裂应力测量数据分析——对瞬时关闭压力ps的常用判读方法讨论
    丰成君
    陈群策
    吴满路
    赵金生
    李国歧
    安其美
    [J]. 岩土力学, 2012, 33 (07) : 2149 - 2159
  • [4] 汶川MS8.0级大震前后的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
    郭啟良
    王成虎
    马洪生
    王崇艮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5) : 1395 - 1401
  • [5]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
    张致伟
    程万正
    阮祥
    吴朋
    [J]. 地震学报, 2009, (02) : 117 - 127+235
  • [6]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J]. 地震地质, 2007, (03) : 657 - 673
  • [7]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崔效锋
    谢富仁
    张红艳
    [J]. 地震学报, 2006, (05) : 451 - 461
  • [8]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 654 - 662
  • [9]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J]. 地震地质, 1994, (04) : 389 - 403
  • [10] 地应力测量、地壳上部应力状态与地震
    李方全
    刘光勋
    [J]. 中国地震, 1986, (01) : 56 -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