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被引:19
作者
毛崇杰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89 [其他哲学流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质主义的源头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论而是科学主义分析哲学。本质主义的"科学性"是新实证主义的"科学性",而不是立足于现实和历史的科学精神。反本质主义不是源自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而是后现代主义以"反知性"否定传统形而上学之非理性主义思潮。批判理性的立场既以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为不取,又不苟同于非理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以超越后现代主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8+69 +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2]   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J].
陶东风 .
文学评论, 2001, (05) :97-105
[3]   评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 [J].
张家龙 .
哲学研究, 2001, (07) :47-53+60
[4]   解构的激情与“‘后’之后”——评《马克思的幽灵》 [J].
毛崇杰 .
哲学研究, 2000, (05) :25-32
[5]   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 [J].
徐岱 .
文艺研究, 2000, (03) :11-20
[6]   论本质主义 [J].
张家龙 .
哲学研究, 1999, (11) :50-60
[7]   美即虚无 [J].
颜翔林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5, (06) :94-99
[8]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刘纲纪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  
论文字学.[M].(法)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著;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0]  
哲学研究.[M].(奥)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著;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