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成矿作用主要研究进展

被引:79
作者
侯增谦 [1 ]
王二七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碰撞造山; 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成矿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成矿作用"973项目(2002~2008年)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为总体科学目标,经过70多位科技人员历经5年研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笔者初步总结了项目在成矿动力学背景、壳/幔深部过程、大陆成矿作用及战略新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项目详细再塑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创新性提出了碰撞造山三阶段演化模式,即主碰撞聚合(65~41 M a)、晚碰撞转换(40~26 M a)、后碰撞伸展(25~0 M a)三阶段连续演变历程,发现主碰撞期发生岩浆大规模底侵与地壳垂向增生,晚碰撞期出现地幔物质测向流动与幔源钾质岩浆组合,后碰撞期出现岩石圈减薄与伸展岩浆组合。伴随碰撞过程,应力场出现自挤压(压扭)到伸展(张扭)交替更迭变化。综合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地球动力学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体系新框架,包括三大碰撞成矿作用(主碰撞汇聚成矿作用、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和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10种重要的成矿系统和12种大陆特色的矿床类型,揭示了大陆碰撞带的区域成矿规律。初步提出了以大陆型斑岩铜矿新理论为代表的5类矿床成矿新模型,揭示了大陆碰撞带金属成矿机制。在系列地质、矿产综合编图和数据库建设基础上,提出了成矿预测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交了7处找矿战略新区,并在若干靶区取得找矿突破,探索出一条科研带动勘查突破、勘查提升理论认识的新路。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9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73 条
  • [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J]. 侯增谦,宋玉财,李政,王召林,杨志明,杨竹森,刘英超,田世洪,何龙清,陈开旭,王富春,赵呈祥,薛万文,鲁海峰.矿床地质. 2008(02)
  • [2]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UST石英的发现:初始岩浆流体的直接记录
    杨志明
    侯增谦
    李振清
    宋玉财
    谢玉玲
    [J]. 矿床地质, 2008, (02) : 188 - 199
  • [3] 川西冕宁-德昌REE成矿带成矿年代学研究:热液系统维系时限和构造控矿模型约束
    田世洪
    侯增谦
    杨竹森
    陈文
    杨志明
    袁忠信
    谢玉玲
    费红彩
    尹淑苹
    刘英超
    李政
    李小渝
    [J]. 矿床地质, 2008, (02) : 177 - 187
  • [4]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的矿床类型讨论
    江思宏
    聂凤军
    刘翼飞
    [J]. 矿床地质, 2008, (02) : 220 - 229
  • [5] 川西冕宁-德昌喜马拉雅期稀土元素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与区域成矿模型[J]. 侯增谦,田世洪,谢玉玲,袁忠信,杨竹森,尹淑苹,费红彩,邹天人,李小渝,杨志明.矿床地质. 2008(02)
  • [6] 四川大陆槽稀土矿床碳酸岩-英碱正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田世洪
    侯增谦
    杨竹森
    杨志明
    袁忠信
    王彦斌
    谢玉玲
    刘英超
    李政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 544 - 554
  • [7] 四川冕宁木落稀土矿床稀土元素迁移与沉淀机制:来自稀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谢玉玲
    田世洪
    侯增谦
    陈伟
    尹淑苹
    高升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 555 - 561
  • [8] 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时代: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
    李金祥
    李光明
    秦克章
    肖波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 531 - 543
  • [9] 西藏冈底斯南带辉长岩及其所反映的壳幔作用信息
    董国臣
    莫宣学
    赵志丹
    朱弟成
    宋云涛
    王磊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 203 - 210
  • [10] 青藏高原西南部赛利普超钾质火山岩富集地幔源区和岩石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制约
    孙晨光
    赵志丹
    莫宣学
    朱弟成
    董国臣
    周肃
    陈海红
    谢烈文
    杨岳衡
    孙金凤
    于枫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2) : 249 -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