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马攸木金矿床的矿床类型讨论

被引:28
作者
江思宏
聂凤军
刘翼飞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地质学; 矿床类型; 造山型金矿床; 马攸木; 西藏;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8.02.007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位于青藏高原西段的马攸木金矿床,是由西藏地热队于2001年新发现的岩金矿床。通过对马攸木金矿床开展的野外实地调查和初步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①马攸木金矿床产于绿片岩相以上的变质地体;②其成矿年龄约为(59·34±0·62)Ma,反映成矿作用发生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高峰期;③金矿体呈脉状产于超地壳断裂带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内;④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含金石英脉呈较为致密的块状,并未见在低温石英脉中常见的皮壳状、条带状等结构构造以及玉髓等低温矿物;⑤初步的石英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富CO2的低盐度NaCl-H2O流体,成矿温度介于240~280℃间,峰值为270℃;⑥初步的氢氧同位素资料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与天水的混合产物。上述这些特征总体符合造山型金矿床的基本特征,因此认为马攸木金矿床可能属于造山型金矿床,而不是曾被认为的热泉型金矿床。
引用
收藏
页码:220 / 22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 [1] 青海北祁连松树南沟造山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伊有昌
    陈树云
    文雪峰
    [J]. 黄金, 2006, (10) : 16 - 19
  • [2]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侯增谦
    潘桂棠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J]. 矿床地质, 2006, (05) : 521 - 543
  • [3]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I.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侯增谦
    杨竹森
    徐文艺
    莫宣学
    丁林
    高永丰
    董方浏
    李光明
    曲晓明
    李光明
    赵志丹
    江思宏
    孟祥金
    李振清
    秦克章
    杨志明
    [J]. 矿床地质, 2006, (04) : 337 - 358
  • [4] 上黑龙江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武广
    孙丰月
    朱群
    李之彤
    丁清峰
    李广远
    庞庆帮
    王宏博
    [J]. 矿床地质, 2006, (03) : 215 - 230
  • [5]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温春齐
    多吉
    范小平
    陈惠强
    胡先才
    李小文
    张胜祥
    刘文周
    孙燕
    李保华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 122 - 133
  • [6] 西藏马攸木金矿成矿背景与成矿阶段
    郭建慈
    多吉
    温春齐
    陈惠强
    范小平
    李小文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 (01) : 60 - 66
  • [7] 西藏马莜木埃达克质斑岩的40Ar-39Ar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江思宏
    聂凤军
    胡朋
    刘妍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603 - 611
  • [8] 西藏马攸木金矿松托嘎岩体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胡朋
    聂凤军
    江思宏
    刘妍
    张万益
    [J]. 地质论评, 2006, (02) : 276 - 282
  • [9] 印度/亚洲碰撞——南北向和东西向拆离构造与现代喜马拉雅造山机制再讨论
    许志琴
    杨经绥
    戚学祥
    崔军文
    李海兵
    陈方远
    [J]. 地质通报, 2006, (Z1) : 1 - 14
  • [10] 西藏西部马攸木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
    温春齐
    多吉
    范小平
    胡先才
    李保华
    孙燕
    刘文周
    霍艳
    温泉
    任文静
    [J]. 地质通报, 2006, (Z1) : 261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