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的法益构造与诉讼机制

被引:27
作者
车浩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功能性的名誉法益; 权利冲突; 经济分析; 自诉原则; 公诉例外;
D O I
10.19430/j.cnki.3891.2021.01.005
中图分类号
D924.34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自然人的名誉法益由两部分组成。人皆有之的名誉基础,由源自人格尊严的规范的名誉概念证立;差异化的名誉增量,作为个体参与社会沟通的条件和能力,由功能性的名誉概念证成。在沟通机制的功能性视角下,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消解,同为沟通的必要条件,两者功能取向趋同,因而可实现权利之间的通约和配置。作为程序性的制度安排,诽谤罪的自诉机制能够最优化地配置名誉权与表达自由。与公诉确权及评估的高成本相比,自诉是避免无谓损失的最小成本防范机制和最有效的无辜者识别机制。作为"财产规则"而非"禁止交易规则",自诉留给双方回旋谈判的余地。但是,当行为对象没有特定因缘地指向不特定个体时,名誉受损的风险由此溢出到陌生人社会中,诽谤行为具有了危害社会秩序的性质,此时应例外地提起公诉。
引用
收藏
页码:63 / 7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从自由到平等:美国言论自由的现代转型 [J].
左亦鲁 .
比较法研究, 2021, (01) :152-166
[2]   基本权利保护范围的界定 [J].
王锴 .
法学研究, 2020, 42 (05) :105-121
[3]   网络诽谤的争议问题探究 [J].
张明楷 .
中国法学, 2015, (03) :60-79
[4]   权利冲突的司法化解 [J].
梁迎修 .
法学研究, 2014, 36 (02) :61-72
[5]   表达自由和人格权的冲突与调和——从基本权利限制理论角度观察 [J].
熊静波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 (01) :47-55
[6]   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 [J].
张翔 .
法商研究, 2006, (04) :94-102
[7]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J].
刘作翔 .
中国法学, 2002, (02) :56-71
[8]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J].
苏力 .
法学研究, 1996, (03) :65-79
[9]  
法学方法论[M]. 商务印书馆 , 卡尔·拉伦茨, 2020
[10]  
外国刑法纲要[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