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油藏调整过程的有机地球化学与岩石学证据——由乡3井看哈得逊油田的调整机制

被引:25
作者
苏劲 [1 ,2 ]
张水昌 [1 ,2 ]
杨海军 [3 ]
朱光有 [1 ,2 ]
米敬奎 [1 ,2 ]
肖中尧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沥青反射率; 生物标记物; 稳定碳同位素; 三维荧光; 调整型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发育多期构造旋回,新构造运动活跃,呈现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特点,因此海相调整型油气藏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研究调整型油气藏的成藏规律和机理,定量评价油气调整规模,以哈得逊油田为例开展了储层沥青反射率、生物标记化合物、包裹体和伊利石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曾有两期油到达过东河砂岩。根据两大关键时期古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建立了哈得逊"两期充注,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模式,晚期形成的圈闭与原生油藏的构造关系是调整型油气藏聚集的主控因素。针对原生油藏乡3构造,通过系统选取东河砂岩和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储层样品,经过连续抽的前处理区分出古油藏和现今油藏的抽提物,并进行了三维荧光强度扫描,定量评价出乡3构造奥陶系古油柱高度调整了20m左右,指示了原生油藏调整规模不容忽视,具有形成次生调整型油气藏的较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886 / 189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断裂系统对碳酸盐岩有效储层的控制及其成藏规律 [J].
苏劲 ;
张水昌 ;
杨海军 ;
朱光有 ;
陈建平 ;
张斌 .
石油学报, 2010, 31 (02) :196-203
[2]   地震资料解释与盆地模拟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联合运用 [J].
苏劲 ;
张水昌 ;
杨海军 ;
李本亮 ;
朱光有 ;
陈建平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 45 (01) :72-78+164+171
[3]   中国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793-802
[4]   塔里木盆地北部深层风化壳储层的形成与分布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王欢欢 ;
杨海军 ;
孟书翠 ;
顾乔元 ;
张斌 ;
苏劲 .
岩石学报, 2009, 25 (10) :2384-2398
[5]   哈得逊与轮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米敬奎 ;
张水昌 ;
陈建平 ;
张斌 ;
李贤庆 .
沉积学报, 2008, 26 (06) :1071-1076
[6]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探讨 [J].
徐汉林 ;
江同文 ;
顾乔元 ;
牛玉杰 ;
张秋茶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17-21+15+14
[7]   塔中隆起原油特征与成因类型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杨海军 ;
顾乔元 ;
韩剑发 ;
石磊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5) :635-642
[8]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与天然气的成因探讨 [J].
朱光有 ;
赵文智 ;
梁英波 ;
王政军 .
科学通报, 2007, (S1) :46-57
[9]   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 [J].
米敬奎 ;
张水昌 ;
涂建琪 ;
李新虎 .
地球化学, 2006, (04) :405-412
[10]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 [J].
赵靖舟 ;
庞雯 ;
吴少波 ;
罗继红 ;
时保宏 ;
贾孝红 .
地质科学, 2002, (S1) :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