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

被引:18
作者
米敬奎 [1 ]
张水昌 [1 ]
涂建琪 [1 ]
李新虎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成藏特征; 自生伊利石年龄; 生物标志化合物; 哈得逊油田;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6.04.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哈得逊油田的原油成分、原油和储层沥青族组分碳同位素、储层自生伊利石年龄和包裹体研究,以及该地区沉积和构造历史的研究表明,哈得逊油田发生过两次油气充注,第一次油气充注发生在晚二叠纪,早期原油在油田范围内只是经过,并没有聚集成藏。由于当时储层埋藏较浅,储层成岩作用弱,没有包裹体的形成。晚海西期由于构造抬升,储层中残留的早期原油发生了降解,只保留了一些重质组分。目前油藏中保存下来的原油为喜马拉雅期注入的、由O2+O3源岩形成的原油。
引用
收藏
页码:405 / 41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塔里木盆地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J].
张有瑜 ;
Horst ZWINGMANN ;
Andrew TODD ;
刘可禹 ;
罗修泉 .
地学前缘, 2004, (04) :637-648
[2]   塔里木轮南地区原油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及其初步应用:热解、甲基化-热解和RICO研究 [J].
贾望鲁 ;
彭平安 .
地球化学, 2004, (02) :139-146
[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两期成藏原油充注比率测算方法 [J].
王铁冠 ;
王春江 ;
何发岐 ;
王君奇 ;
朱丹 ;
王传刚 ;
谢明亮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4, (01) :74-79
[4]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及相邻地区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及油藏充注方向探讨 [J].
肖中尧 ;
黄光辉 ;
王培荣 ;
张秋茶 ;
卢玉红 ;
胡晓勇 .
地球化学, 2003, (03) :263-270
[5]   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原油混合作用半定量评价 [J].
杨杰 ;
黄海平 ;
张水昌 ;
陈发景 .
地球化学, 2003, (02) :105-111
[6]   分子化石与塔里木盆地油源对比 [J].
张水昌 ;
梁狄刚 ;
黎茂稳 ;
肖中尧 ;
何忠华 .
科学通报 , 2002, (S1) :16-23
[7]   油气储层中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J].
张有瑜 ;
罗修泉 ;
宋健 .
现代地质, 2002, (04) :403-407
[8]   塔里木盆地哈得4油田成藏年代学研究 [J].
赵靖舟 ;
田军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2, (01) :62-68
[9]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隆起的发现及其勘探意义 [J].
赵靖舟 ;
田军 ;
廖涛 ;
周勇 ;
周义 .
石油学报, 2002, (01) :27-30+5
[10]   分子化石在寒武—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异常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 [J].
张水昌 ;
J.M.Moldowan ;
Maowen Li ;
边立曾 ;
张宝民 ;
王飞宇 ;
何忠华 ;
王大锐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2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