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表感热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15
作者
于威 [1 ,2 ]
刘屹岷 [2 ,3 ]
杨修群 [1 ]
吴国雄 [2 ,3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表感热; 年际; 年代际; 变化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61-2014年中国气象观测站逐日常规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海拔上,青藏高原地表感热的气候态特征以及热量拖曳系数和密度对地表感热计算的影响,并研究了高原地表感热在年际、年代际以及趋势变化上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定量研究了表面风速与地气温差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对地表感热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使用实际密度和常热量拖曳系数的总体动力学公式计算的地表感热最为合理;总体来说高原地表感热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春季最大,秋季与冬季最小;空间分布上,春季高原东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南部小北部大。春季年际、年代际地表感热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空间型分别具有高原南北反向分布和高原主体与其东北反向分布的特征,夏季与之相似。高原整体而言,20世纪60-70年代末(春季)或70年代初(夏季),地表感热增加,其后至21世纪00年代初地表感热下降,之后又上升。在显著下降的1979-2003年间,春夏两季地表感热变化趋势分布均呈一致性的减弱,其中南部减弱最为显著。平均而言,在年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小相当;而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表面风速对地表感热的贡献大于地气温差对地表感热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161 / 117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及其对中国水资源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J].
王顺久 .
高原气象, 2017, 36 (05) :1153-1164
[2]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Climate Effects[J]. Guoxiong WU,Bian HE,Anmin DUAN,Yimin LIU,Wei YU.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7(10)
[3]   盛夏高原季风指数的探讨及其对四川盆地降水的影响 [J].
庞轶舒 ;
马振峰 ;
杨淑群 ;
杨小波 .
高原气象, 2017, (04) :886-899
[4]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分布特征及其对长江中下游6、7月降水的影响 [J].
卓嘎 ;
德吉卓玛 ;
尼玛吉 .
高原气象 , 2017, (03) :657-666
[5]   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Ⅱ:伊朗高原-青藏高原感热加热 [J].
刘屹岷 ;
王子谦 ;
卓海峰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 47 (03) :354-366
[6]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型的影响 [J].
张长灿 ;
李栋梁 ;
王慧 ;
戴逸飞 .
高原气象, 2017, (01) :13-23
[7]   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 [J].
吴国雄 ;
卓海峰 ;
王子谦 ;
刘屹岷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 46 (09) :1209-1222
[8]   青藏高原春季地表感热异常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变化的影响 [J].
周俊前 ;
刘新 ;
李伟平 ;
朱陵晶 ;
吴辉 .
高原气象 , 2016, (04) :845-853
[9]   春季青藏高原表面感热加热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间的影响 [J].
张盈盈 ;
李忠贤 ;
刘伯奇 .
大气科学, 2015, 39 (06) :1059-1072
[10]  
Uncertainties in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J]. DUAN An-Min,WANG Mei-Rong,XIAO Zhi-Xiang.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