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被引:147
作者
吴丹
王式功
尚可政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酸雨定义; 空间分布; 化学特征; 成因; 危害; 控制对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7 [酸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回顾了我国开展酸雨研究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酸雨的定义、空间分布特征、化学特征、影响酸雨pH值的因素、酸雨对生态社会的影响以及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6个方面。研究表明,海洋降水pH值以4.8、内陆降水以5.0作为酸雨的界限更为合理;我国酸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且以城市为中心分布;我国降水中总离子浓度很高,酸雨是典型的硫酸性酸雨,降水酸度与(SO42-+NO3-)/(NH4++Ca2+)的浓度比值有着高度的正相关;酸雨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酸性物质的排放,还与酸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土壤的性质、大气中的氨、大气颗粒物及其缓冲能力和气象条件有关;酸雨对生态系统、建筑物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酸雨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发展酸雨控制的对策和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70 / 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酸雨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机理 [J].
林慧萍 .
福建林业科技, 2005, (01) :60-64
[2]   酸雨研究的现状 [J].
解海卫 ;
张艳 ;
尹连庆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4, (S1) :179-181
[3]   中国气象局酸雨网基本资料数据集及初步分析 [J].
丁国安 ;
徐晓斌 ;
王淑凤 ;
于晓岚 ;
程红兵 .
应用气象学报, 2004, (S1) :85-94
[4]   酸雨研究进展与问题探讨 [J].
汪家权 ;
吴劲兵 ;
李如忠 ;
钱家忠 ;
潘天声 .
水科学进展, 2004, (04) :526-530
[5]   酸雨危害人体健康 [J].
霍寿喜 .
医药与保健, 2004, (07) :48-48
[6]   对酸雨PH值界限的商讨 [J].
舒新兴 .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4, (02) :11-12
[7]   试论酸雨问题及控制对策 [J].
喻真英 ;
何红兵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2) :116-118+127
[8]   酸雨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齐泽民 ;
王玄德 ;
宋光煜 .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 (02) :36-41
[9]   中国酸沉降现状 [J].
谭燕宏 .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95-98
[10]   酸雨对土壤营养元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J].
高太忠 ;
戚鹏 ;
张扬 ;
李景印 .
生态环境, 2004, (0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