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及输导油气特征

被引:43
作者
高长海
机构
[1] 查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不整合; 空间结构; 运移通道类型; 输导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对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通道类型:宏观上,存在由不整合面之上底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半风化岩石两种高效运载层组合成的双运移通道型和单运移通道型两种通道类型;微观上,底砾岩连通孔隙、半风化岩石构造-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及溶蚀孔洞系统可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通过对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物性分析,认为半风化岩石"孔-洞-缝"系统较底砾岩连通孔隙有更高的输导油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运移通道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油气特征。在地史时期,构造裂缝系统和溶蚀孔洞系统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对于软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开始应是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共同构成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当上覆沉积载荷达到一定程度后,主要是底砾岩连通孔隙起输导油气通道作用;对于脆硬地层构成的不整合来说,卸荷、风化裂缝系统和底砾岩连通孔隙一直是不整合输导油气的主要通道。
引用
收藏
页码:1113 / 11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J].
郝芳 ;
邹华耀 ;
方勇 .
地学前缘, 2005, (04) :481-488
[12]   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牟中海 ;
何琰 ;
唐勇 ;
陈世加 ;
浦世照 ;
赵卫军 .
石油学报, 2005, (03) :16-20
[13]   地层不整合对油气运移和封堵的作用 [J].
张建林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2) :26-29+83
[1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 [J].
闫相宾 ;
张涛 .
地质论评, 2004, (04) :370-376
[15]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 [J].
曲江秀 ;
查明 ;
田辉 ;
石新璞 ;
胡平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5) :386-388
[16]   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J].
陈中红 ;
查明 ;
吴孔友 ;
张年富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19-22+8
[17]   流场与油气二次运移——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为例 [J].
王志章 ;
肖春林 ;
严萍 ;
汪玉华 ;
袁述武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2) :110-111+184
[18]   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关系 [J].
陈中红 ;
查明 ;
朱筱敏 .
古地理学报, 2003, (01) :120-126
[19]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J].
赵忠新 ;
王华 ;
郭齐军 ;
甘华军 ;
韩晋阳 ;
田晓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6) :527-532+536
[20]   碳酸盐岩地层中不整合—岩溶风化壳油气田——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为例 [J].
何发岐 .
地质论评, 2002, (04) :39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