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
被引:166
作者:
魏国齐
[1
]
杨威
[1
]
杜金虎
[2
]
徐春春
[3
]
邹才能
[1
,4
]
谢武仁
[1
]
曾富英
[1
]
武赛军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2]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4]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高石梯—磨溪地区;
震旦纪;
早寒武世;
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
地质特征;
烃源岩;
气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多分歧。由于该负向构造带与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区震旦系—寒武系钻井资料和野外剖面观察,利用27 000 km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高石17井),结合该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边界与展布、地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裂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裂陷东边界陡,相对稳定发育,裂陷西边界缓且不同时期发育位置不同;②震旦纪灯二期末该裂陷表现为近似对称的坳陷形态特征,分布面积为3×104 km2;③灯四期末其又表现为受裂陷东边界断层控制的东陡西缓的断陷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达8×104 km2;④该裂陷演化分为震旦纪灯一期一灯二期坳陷雏形形成、灯三期—灯四期裂陷形成发育、早寒武世麦地坪期—筇竹寺期裂陷充填与沉降、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龙王庙期裂陷萎缩与消亡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该裂陷两侧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该区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5
页数:12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