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下游江心洲的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29
作者
李志威 [1 ]
王兆印 [1 ]
贾艳红 [2 ]
李文哲 [1 ]
机构
[1]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三峡水库; 江心洲; 冲刷; 萎缩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147 [河道演变];
学科分类号
081502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数量众多的江心洲,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这些江心洲的演变深为人们关注。选取2000~2011年宜昌、汉口、大通站的年均流量和输沙量,1999、2001、2003、2005、2007、2009和2011年长江中下游20个代表性江心洲的遥感影像,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水沙变化及江心洲面积变化过程,同时利用概念模型分析江心洲面积变化与流量和含沙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后(2003~2011年)宜昌、汉口、大通站的年均径流量较蓄水前分别减少6.1%、7.3%、9.5%,输沙量分别减小90.3%、72.1%、66.9%,平均含沙量分别减少了89.6%、70.8%、64.8%;(2)2003年蓄水前,12个(60%)江心洲面积逐年增加,相对于1999年其平均变化率为26.8%;2003年蓄水后,只有9个(45%)江心洲面积逐年也增加但是平均变化率减少至22.1%,11个(55%)江心洲面积逐年减少,相对于1999年其平均变化率为19.4%;(3)概念模型分析表明:江心洲面积变化量跟水位、冲蚀量成正相关,而水位、冲蚀量跟流量、悬沙减少量成正相关。江心洲面积变化量主要受水位变化控制,这种关系导致长江中下游江心洲演变的一种假象:既蓄水后面积不断增加的少数江心洲实际上也处于不断冲蚀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长江三角洲前缘近十余年的冲淤演变及工程影响研究 [J].
杜景龙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2, (05) :80-85+113
[2]   基于MSS/TM/ETM图像的长江马芜铜段江心洲演化研究 [J].
高超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2, (01) :135-141
[3]   三峡下游不同类型分汊河段冲刷调整特点分析 [J].
陈立 ;
周银军 ;
闫霞 ;
罗优 .
水力发电学报, 2011, 30 (03) :109-116
[4]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初步研究 [J].
许全喜 ;
袁晶 ;
伍文俊 ;
肖宜 .
泥沙研究, 2011, (02) :38-46
[5]  
FLUVIAL PROCESSES IN THE LOWER JINGJIANG RIVER: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MPOUNDMENT[J]. Xuejun SHAO1,Hong WANG2 and Zhaoyin WANG 1 31Prof.2Asso.Prof.,Depart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Send correspondence to Xuejun Shao 3Prof.Dr.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on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IRTCES),Beijing 100044,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05(02)
[6]   三峡水库建成后下荆江河型变化趋势的研究 [J].
韩其为 ;
杨克诚 .
泥沙研究, 2000, (03) :1-11
[7]   三峡水库修建后下游长江冲刷及其对防洪的影响 [J].
韩其为,何明民 .
水力发电学报, 1995, (03) :34-46
[8]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