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体侵权责任承担可行路径研究

被引:4
作者
卢嘉程 [1 ]
机构
[1] 天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体; 侵权责任; 法律人格;
D O I
10.13916/j.cnki.issn1671-511x.2018.s2.012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但人工智能体具备不同程度的独立判断性,因此,是否可以认定其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并享受法定权利承担法律责任,谁来承担对侵权受害者的侵权责任,这些问题都对现有法律规制以冲击。通过区分人工智能体主体侵权资格,凭借数字水印和数据溯源技术理清侵权事实,凭借产品缺陷是否可控从而确定归责原则的适用以及责任承担的比例分配,以平衡法律限制和技术发展的冲突。
引用
收藏
页码:58 / 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民法典编纂中产品责任制度的完善 [J].
周友军 .
法学评论, 2018, 36 (02) :138-147
[2]   论产品设计缺陷及其判定 [J].
冉克平 .
东方法学, 2016, (02) :12-22
[3]   云计算背景下欧盟消费者个人敏感数据的法律保护 [J].
鞠晔 ;
王平 .
法学杂志, 2014, 35 (08) :79-85
[4]   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J].
冯登国 ;
张敏 ;
李昊 .
计算机学报, 2014, 37 (01) :246-258
[5]   我国产品责任制度:守成与创新 [J].
张新宝 ;
任鸿雁 .
北方法学, 2012, 6 (03) :5-19
[6]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 [J].
杨立新 .
当代法学, 2012, 26 (03) :57-64
[8]   论产品缺陷类型对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侵权责任法》第41条生产者责任之解释与批判 [J].
梁亚 ;
王嶂 ;
赵存耀 .
法律适用, 2012, (01) :37-41
[9]   论产品严格责任原则的适用与完善——以法和经济学为视角 [J].
刘大洪 ;
张剑辉 .
法学评论, 2004, (03) :107-112
[10]   一体化:效益与公正关系释论 [J].
陈正云 .
天津社会科学, 1998, (02)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