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33
作者
宋雯雯 [1 ,2 ]
李国平 [1 ,2 ]
唐钱奎 [3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成都市气象局
关键词
高原低涡; 数值试验; 加热; 水汽; 结构; 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MM5,对2005年7月28~29日和2009年7月29~31日两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控制试验以及绝热、无地表感热、地表感热加倍、无蒸发效应、无凝结潜热、无水汽等六组敏感性试验,着重讨论了2005年7月28~29日高原低涡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控制试验模拟出的500hPa低涡中心位置和低涡结构与实况基本吻合。绝热条件对低涡形成、发展及结构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凝结潜热、水汽对低涡的形成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低涡的维持以及结构特征演变起关键作用;地表蒸发潜热对低涡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无地表蒸发潜热使低涡的强度略有减弱;地表感热对低涡的影响因个例不同而有所差异,并且在低涡的不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另外还与低涡发展阶段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J].
屠妮妮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 2010, (01) :90-98
[2]   基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的一次东移高原低涡强降水过程分析 [J].
黄楚惠 ;
李国平 .
高原气象 , 2009, (02) :319-326
[3]   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青藏高原低涡的作用 [J].
李国平 ;
徐琪 .
大气科学, 2005, (06) :123-130
[4]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J].
李国平 ;
赵邦杰 ;
杨锦青 .
大气科学, 2002, (04) :519-525
[5]   一类奇异孤波解及其在高原低涡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J].
李国平 ;
蒋静 .
气象学报, 2000, (04) :447-456
[6]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 [J].
陈伯民,钱正安,张立盛 .
大气科学 , 1996, (04)
[7]   夏季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和低涡的数值预报试验 [J].
陈伯民,钱正安 .
大气科学, 1995, (01) :63-72
[8]   600 hPa高原低涡生成机制的个例探讨 [J].
丁治英 ;
刘京雷 ;
吕君宁 .
高原气象, 1994, (04) :29-36
[9]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罗四维 ;
杨洋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2, (01) :39-48
[10]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 [J].
罗四维 ;
杨洋 ;
吕世华 .
高原气象, 1991, (0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