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未来学校:机遇、形态与特征

被引:20
作者
杨欣
机构
[1]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未来学校; 智能学校; 智慧学校; 智联学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面对具有"独特智慧"的人工智能(AI),未来学校很可能会变得不同,它也需要非常不同的解释。AI时代未来学校的机遇在于:首先,借助AI的技术赋能,推动实践创新;其次,藉由AI的思想智化,实现理论创新;再者,通过AI的管理赋权,尝试政策创新。以此为据,AI时代未来学校具有以下三种形态:第一,智能学校,在技术上表现为学校智能化+智能化学校;第二,智慧学校,在思想上表现为注重价值的阐释、超越技术的想象、积极主动的创新;第三,智联学校,在管理上表现为有可实现的共同目标、与环境密切互动、自主创新、自我迭代。而这也使得AI时代的未来学校具有人机一体、非线性、超学科、有选择的个性化等不同以往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2+67 +6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人工智能助力教研变革的价值与逻辑 [J].
杨欣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11) :27-32+86
[2]   赋权:学校现代化评价的刚性治理标准 [J].
杨晓莹 .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20, (03) :12-20
[3]   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协同联动逻辑及推进路径 [J].
邓文勇 ;
黄尧 .
中国远程教育, 2020, (05) :1-9+76
[4]   智能机器时代的教育:方向与策略 [J].
赵勇 .
教育研究, 2020, 41 (03) :26-35
[5]   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途径和策略——人工智能何以让教育变得更聪明 [J].
杨欣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3) :25-31
[6]   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态及其建设机制 [J].
罗生全 ;
王素月 .
中国电化教育, 2020, (01) :40-45+55
[7]   论智能化时代教育科学的超学科范式 [J].
曾育芬 ;
黄甫全 ;
曾文婕 .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 (01) :45-52+68
[8]   “人工智能+教育”:居间的构成性存在 [J].
宁虹 ;
赖力敏 .
教育研究, 2019, 40 (06) :27-37
[9]   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 [J].
兰国帅 ;
郭倩 ;
魏家财 ;
杨喜玲 ;
于亚萌 ;
陈静静 .
远程教育杂志, 2019, 37 (03) :3-16
[10]   “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 [J].
余胜泉 ;
王琦 .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 (04) :14-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