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3种退耕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7
作者
刘涛 [1 ]
党小虎 [2 ,3 ]
刘国彬 [4 ]
刘宝军 [3 ]
邵传可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3]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4]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灌木林;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分配; 固碳能力;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3.09.004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比较宁夏隆德县3种灌木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以便选择和发展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方法】在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实施区,选择7年生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山毛桃(Prunus davidiana)灌木林,设置样地,测算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并取0~10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体积质量,计算灌木层、草本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分析3种灌木林各组分及土壤碳密度的变化。【结果】沙棘、柠条、山毛桃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63.29,52.82和77.78t/hm2,其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即土壤层碳密度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88.56%,87.79%和87.44%;其次为灌木层,所占比例分别为10.18%,11.25%和12.16%;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1.26%,0.97%和0.40%。在0~100cm土层,土壤层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山毛桃林土壤层碳密度(68.01t/hm2)明显高于沙棘林(56.05t/hm2)和柠条林(46.37t/hm2)。【结论】与沙棘、柠条相比,山毛桃是一个固碳能力较强的灌木种,适度发展山毛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固定更多的碳。
引用
收藏
页码:68 / 72+77 +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退耕还林地土壤固碳效应差异 [J].
佟小刚 ;
韩新辉 ;
吴发启 ;
张艳云 ;
于小玲 ;
蒋碧 .
生态学报, 2012, 32 (20) :6396-6403
[2]   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柠条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演变规律 [J].
刘任涛 ;
杨新国 ;
宋乃平 ;
柴永青 ;
王磊 ;
朱凡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4) :108-112
[3]   宁夏4种灌木光合固碳能力的比较 [J].
李志刚 ;
朱强 ;
李健 .
草业科学, 2012, 29 (03) :352-357
[4]   丘陵陡坡荒山灌木草丛及其造林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分配格局 [J].
陈伏生 ;
张园敏 ;
胡小飞 ;
冯雪 ;
任文 ;
刘苑秋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1) :151-155
[5]   沙棘经济林碳汇计量研究 [J].
党晓宏 ;
高永 ;
虞毅 ;
汪季 ;
李谦 ;
刘阳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6) :134-138
[6]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群落类型对土壤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J].
何亚龙 ;
李刚 ;
龙凌云 ;
李红 ;
龚春梅 ;
梁宗锁 ;
胡景江 ;
罗志斌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 (06) :1-7
[7]   黄土丘陵区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树种生态系统碳储量和固碳潜力 [J].
刘迎春 ;
王秋凤 ;
于贵瑞 ;
朱先进 ;
展小云 ;
郭群 ;
杨浩 ;
李胜功 ;
胡中民 .
生态学报, 2011, 31 (15) :4277-4286
[8]   不同坡位沙棘光合日变化及其主要环境因子 [J].
靳甜甜 ;
傅伯杰 ;
刘国华 ;
胡婵娟 ;
苏常红 ;
刘宇 .
生态学报, 2011, 31 (07) :1783-1793
[9]   干旱地区山毛桃造林技术 [J].
刘俊琦 ;
王满升 .
宁夏农林科技, 2010, (05) :92+79-92
[10]   黄土高原两种人工林幼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 [J].
王蕾 ;
张景群 ;
王晓芳 ;
苏印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8 (07)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