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成因机制

被引:22
作者
李贵红
张泓
机构
[1]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煤层气; 成因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开发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确定气体成因和来源对煤层气勘探选区及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测试了37组煤层气碳同位素数据,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成因,并从煤的热成熟度和盆地水动力条件方面讨论了煤层气成因的机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甲烷碳同位素分布在70.5‰~36.19‰,由北向南明显呈偏重趋势,边浅部为次生生物气与热成因混合气,而中深部为热成因气,这一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盆地的煤阶展布规律和地下水动力场.首先,从全国煤的热成熟度与煤层甲烷成因关系得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以中煤阶煤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max分布在0.5%~2.0%,如果具备适当的水动力条件可形成次生生物气与热成因气混合的煤层气藏;与此同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边浅部煤层埋藏浅,露头发育,大气降水及其他地表水携带细菌补给煤层,使煤中有机化合物发生新陈代谢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存在圈闭机制的区域,如柳林和韩城,现今含气量比较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359 / 13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韩城地区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马行陟 ;
宋岩 ;
柳少波 ;
白振华 ;
郑永平 .
天然气工业, 2011, 31 (04) :17-20+122
[2]   晋城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J].
段利江 ;
唐书恒 ;
刘洪林 ;
李贵中 ;
王勃 .
煤炭学报, 2007, (11) :1142-1146
[3]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气的比例及资源意义 [J].
张小军 ;
陶明信 ;
解光新 ;
王彦龙 ;
史宝光 .
沉积学报, 2007, (02) :314-318
[4]   淮南煤田次生生物成因与热成因混合型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演化 [J].
张泓 ;
崔永君 ;
陶明信 ;
彭格林 ;
晋香兰 ;
李贵红 .
科学通报, 2005, (S1) :19-26
[5]   流动的地下水对煤层含气性的破坏机理 [J].
秦胜飞 ;
宋岩 ;
唐修义 ;
傅国友 .
科学通报, 2005, (S1) :99-104
[6]   中国部分煤田发现的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J].
陶明信 ;
王万春 ;
解光新 ;
李晶莹 ;
王彦龙 ;
张小军 ;
张泓 ;
史宝光 ;
高波 .
科学通报, 2005, (S1) :14-18
[7]   中国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分布与成因探讨 [J].
秦勇 ;
唐修义 ;
叶建平 ;
焦思红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0, (02) :113-119
[8]   华北上古生界煤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煤层气解吸-扩散效应 [J].
秦勇 ;
唐修义 ;
叶建平 .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02) :8-13
[9]   河东煤田地史—热史模拟与煤变质演化 [J].
汤达祯 ;
杨起 ;
潘治贵 .
现代地质, 1992, (03) :328-337
[1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二叠纪煤系煤化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罗昌图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88, (04) :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