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及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展望

被引:38
作者
许文强 [1 ]
陈曦 [1 ]
罗格平 [1 ]
蔺卿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新疆水利厅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碳“源/汇”; 稳定同位素; 干旱区绿洲;
D O I
10.13826/j.cnki.cn65-1103/x.2011.04.014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土壤碳库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重视,农业土壤碳库变化及其"源汇效应"研究不断加强,但以往研究土壤碳循环主要是针对有机碳,较少考虑无机碳的作用和地位,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储量巨大,其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贡献日益显著,这使得干旱区土壤碳循环研究必须同时考虑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行为。国内外关于农业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围绕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潜力等问题展开,研究区多为湿润、半湿润地区;国际上对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区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技术为主,但目前关于中国干旱区农业土壤无机碳动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应加强干旱区绿洲土壤碳循环研究,深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壤碳的"源/汇效应;"探讨土壤无机碳动态变化的机理。
引用
收藏
页码:614 / 6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的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J].
赵成义 ;
闫映宇 ;
李菊艳 ;
盛钰 ;
伊力哈木伊马木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6) :892-898
[2]   温带干旱地区近地层空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特征 [J].
高程达 ;
孙向阳 ;
陈军 ;
李志刚 ;
阿拉塔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4) :488-498
[3]   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被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北屯绿洲为例 [J].
董爽 ;
王让会 ;
宁虎森 ;
林毅 ;
黄俊芳 .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4) :578-584
[4]  
Stable Isotope Studies of Crop Carbon and Water Relations:A Review[J]. ZHANG Cong-zhi1, 2, ZHANG Jia-bao1, ZHAO Bing-zi1, ZHANG Hui1, 2 and HUANG Ping1, 2 1 State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Agro-Ecosystem in Fengqi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R.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05)
[5]   C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盐分的关系 [J].
韦莉莉 ;
严重玲 ;
叶彬彬 ;
郭晓音 .
生态学报, 2008, (03) :1270-1278
[6]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J].
方精云 ;
郭兆迪 ;
朴世龙 ;
陈安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804-812
[7]   土壤发生性碳酸盐碳稳定性同位素模型及其应用 [J].
杨黎芳 ;
李贵桐 ;
李保国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9) :973-981
[8]   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 [J].
许文强 ;
罗格平 ;
陈曦 ;
肖鲁湘 .
干旱区地理, 2005, (06) :800-804
[9]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表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磁化率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J].
王丽霞 ;
汪卫国 ;
李心清 ;
郭兰兰 .
干旱区地理, 2005, (03) :311-315
[10]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 [J].
张国盛 ;
黄高宝 .
生态学报, 2005, (02) :35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