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被引:3
作者
刘贻灿
金福全
机构
[1]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2] 合肥工业大学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数学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着重从地球化学及沉积岩石学等方面,配合一些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如Q-型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等),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成因、硅质来源和水深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1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环境 [J].
金若谷 .
地质论评, 1987, (03) :238-248
[2]   安徽巢县下二叠统茅口阶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孔庆玉 ;
龚与觐 .
地质论评, 1986, (05) :505-510+526
[3]   鄂东南下二叠统茅口组放射虫硅质岩的成因初探 [J].
童玉明 ;
周祖勋 .
沉积学报, 1985, (02) :67-7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