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C、N、P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武均 [1 ,2 ]
蔡立群 [1 ,2 ,3 ]
罗迪 [4 ]
齐鹏 [1 ,2 ]
罗珠珠 [1 ,2 ,3 ]
李玲玲 [1 ]
张仁陟 [1 ,2 ,3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2]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全磷;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4.06.043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影响,依托布设于黄土高原陇中雨养农田下豆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共设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较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均可提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免耕+秸秆覆盖效果最好;同时,>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的增加而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反之;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最高,传统耕作处理的最低。各处理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分布呈(<0.25mm)>(0.25~2mm)>(2~5mm)>(>5mm);全氮、全磷对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有机碳对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均有正激发效应。因此,长期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提升团聚体含量、稳定性,还可增加团聚体中养分含量,有利于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许淑青.甘肃农业大学.2008, 09
[2]  
土壤农化分析.[M].鲍士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  
中国土壤.[M].熊毅;李庆逵 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
[4]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M].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物理研究室 编.科学出版社.1978,
[5]   保护性耕作对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武均 ;
蔡立群 ;
罗珠珠 ;
李玲玲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02) :112-117
[6]   几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的实践 [J].
张仁陟 ;
黄高宝 ;
蔡立群 ;
罗珠珠 ;
李玲玲 ;
谢军红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01) :61-69
[7]   长期传统耕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周振方 ;
胡雅杰 ;
马灿 ;
薛天柱 ;
郭映 ;
魏国孝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6) :145-151+156
[8]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持及入渗性能的影响研究 [J].
蔡立群 ;
罗珠珠 ;
张仁陟 ;
黄高宝 ;
李玲玲 ;
谢军红 .
中国沙漠, 2012, 32 (05) :1362-1368
[9]   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郑子成 ;
王永东 ;
李廷轩 ;
杨玉梅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1) :119-127
[10]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