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

被引:32
作者
陈源泉 [1 ]
李媛媛 [1 ]
隋鹏 [1 ]
刘武仁 [2 ]
黄坚雄 [1 ]
高旺盛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中心
[2]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中心
关键词
保护; 技术; 耕作; 保护性耕作; 技术特征; 评价指标; 量化分析; 吉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麦秸还田与土壤耕作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张岳芳
    郑建初
    陈留根
    王子臣
    朱普平
    盛婧
    王亚雷
    [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 2334 - 2338
  • [2] 我国农业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探索及其应用——以河北栾城冬小麦为例
    梁龙
    陈源泉
    高旺盛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5) : 154 - 160
  • [3]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梁龙
    陈源泉
    高旺盛
    隋鹏
    陈冬冬
    张伟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8) : 1773 - 1776
  • [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叶片某些生理机制的影响
    刘武仁
    陈砚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伟堂
    [J]. 玉米科学, 2009, (02) : 112 - 115
  • [5]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蔡立群
    齐鹏
    张仁陟
    李爱宗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 (01) : 1 - 6
  • [6]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高焕文
    李洪文
    李问盈
    [J]. 农业机械学报, 2008, (09) : 43 - 48
  • [7]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吴海燕
    范作伟
    刘春光
    王海玲
    周平
    刘武仁
    [J]. 玉米科学, 2008, (04) : 135 - 139
  • [8] 东北黑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可行性分析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郑洪兵
    李伟堂
    [J]. 吉林农业科学, 2008, (03) : 3 - 4+13
  • [9] 保护耕作保水效果评估
    孙洪强
    张剑
    张东为
    林玉友
    [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8, (03) : 6 - 8
  • [10]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李艳
    [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02) : 22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