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 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

被引:91
作者
王强 [1 ]
张玉发 [1 ]
袁桂邦 [1 ]
张文卿 [2 ]
机构
[1]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研究所
关键词
MIS 3阶段; 黄骅北部地区; 渤海湾西岸; 海侵; 古气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依据渤海湾顶南侧、河北省黄骅北部地区4个钻孔岩芯样品微体古生物学、孢粉地层学研究以及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讨论了该地区MIS3阶段以来海侵期与气候期对比、海侵层中潮坪与浅海沉积单元的判别、沉积作用对孢粉和海侵记录的影响。依据海相世系微体生物出现确定的海侵层,可分为滨岸浅海~河口湾、潮坪、泻湖、分支河道、边滩、滨海低地、河间地~洪泛盆地等不同环境;含有孔虫或广盐海相介形类的地层,除了局部河流进积~退积作用,尚不能排除风、水、鸟的搬运,包括风暴潮的影响,并非是与海水体积变化有关的海平面变化;海侵层中的潮坪~浅海沉积单元才与海水深度有关,其他海水之上形成的地层所见海相微体生物,是地壳沉降背景下风暴潮和其他动力搬运的埋葬群,与海面变化无关,甚至仅是在东部沿海大平原构造沉降背景下河口位置向陆地移动的结果;海侵的发生与海域的扩大以及夏季风强度增大,物源区植被状况好转,造成海侵层出现乔木花粉,但是为异地埋藏。一般说来,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记录丰富;弱氧化~弱还原背景下的沉积地层孢粉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出现孢粉丰富的特例,氧化背景下沉积地层孢粉更稀少,全新世大暖期结束于约5kaB.P.。沉积学研究,包括对同期异相和突发事件沉积作用的理解,对晚第四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9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J].
王强 ;
袁桂邦 ;
张熟 ;
刘增寿 ;
王卫东 ;
刘志杰 ;
庄振业 .
第四纪研究, 2007, (05) :775-786
[2]   近4万年渤海西岸海侵时古海面的现代标高对比研究 [J].
魏灵 ;
贾玉连 ;
易朝路 ;
王洪波 ;
郭盛乔 .
第四纪研究, 2006, (03) :361-369
[3]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J]. 施雅风,于革.第四纪研究. 2003(01)
[4]   我国苏北建川潮汐盐沼有孔虫垂直分带的发现和特征 [J].
尤坤元 ;
陈才俊 ;
吴小根 ;
施丙文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1) :59-64
[5]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 [J].
王强 ;
田国强 .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04) :43-50
[6]   渤海庙岛黄土中微体化石再研究 [J].
赵泉鸿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5) :445-451
[7]   微体化石在海侵研究中的应用与错用 [J].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2, (04) :321-331
[8]   Quaternary marine ostracoda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Bohai Sea [J].
Wang Qiang ;
Li Yude ;
Tian Guoqiang and Lin Fang .
ActaOceanologicaSinica, 1988, (01) :94-103
[9]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层序及沉积过程 [J].
孙和平 ;
李从先 ;
业治铮 .
沉积学报, 1987, (02) :133-143
[10]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溯河搬运 [J].
李从先 ;
孙和平 ;
唐国良 .
同济大学学报, 1987, (02) :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