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结构模型及形成机制

被引:6
作者
张玮 [1 ,2 ]
漆家福 [1 ,2 ]
雷刚林 [3 ]
魏巍 [3 ]
曾详洲 [4 ]
机构
[1]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4]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库尔勒研究院
关键词
构造解释; 正反转断层; 楔状叠瓦构造; 甫沙构造带; 塔西南拗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8+10 +10-1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巨厚黄土区地震采集技术 [J].
刘依谋 ;
梁向豪 ;
孙建华 ;
张新东 ;
罗卫东 .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02) :255-257
[2]   宽线大组合理论及其在黄土塬地震采集中的应用 [J].
罗仁泽 ;
梁黎明 ;
吴希光 ;
周翼 ;
陈猛 .
天然气工业, 2009, 29 (03) :54-56+136
[3]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西气东输”资源保障 [J].
宋文杰 ;
江同文 .
天然气工业, 2008, (10) :1-4+133
[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J].
胡建中 ;
谭应佳 ;
张平 ;
张艳秋 .
地学前缘, 2008, (02) :222-231
[5]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浅变质岩的时代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J].
罗金海 ;
周鼎武 ;
柳益群 ;
曹宣铎 ;
胡云绪 .
地层学杂志, 2007, (04) :391-394
[6]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张达景 ;
胡健民 ;
蒙义峰 ;
郑孟林 ;
付茂兰 .
地质通报, 2007, (03) :266-274
[7]   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压扭构造体系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向奎 .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233-240
[8]   塔里木盆地西南前陆构造分段及其成因 [J].
曲国胜 ;
李亦纲 ;
李岩峰 ;
J.Canerot ;
陈新发 ;
尹军平 ;
陈新安 ;
张宁 ;
J.Deramond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3) :193-202
[9]   塔里木西南缘(齐姆根弧)前陆构造及形成机理 [J].
曲国胜 ;
李亦纲 ;
张宁 ;
李岩峰 ;
陈杰 ;
陈新安 ;
尹军平 ;
张兴林 ;
Joseph CANEROT ;
Joachin DERAMOND ;
Jacques REY .
地质论评, 2004, (06) :567-576+668
[10]   塔西南山前晚新生代构造生长地层与变形时代 [J].
刘胜 ;
汪新 ;
伍秀芳 ;
邱斌 .
石油学报, 2004, (05) :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