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深探测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被引:46
作者
金胜 [1 ,2 ]
张乐天 [1 ,2 ]
魏文博 [1 ,2 ]
叶高峰 [1 ,2 ]
刘国兴 [3 ]
邓明 [1 ,2 ]
景建恩 [1 ,2 ]
机构
[1]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3] 吉林大学
关键词
壳幔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 数据采集与处理; 观测实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32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地震波速度、密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的物性与结构特征,将为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状态、地壳运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等科学命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信息。大地电磁深探测方法作为研究地球壳幔电性结构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在国内外完成了大量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壳幔构造方面,大地电磁法和地震方法一起被视为两大支柱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解决大陆动力学问题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范例。但由于大地电磁探测以天然电磁场作为场源,在矿集区等强干扰地区往往很难采集到高信噪比的数据,抗干扰能力较弱。同时,大地电磁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目前尚没有达到实用化,这些都限制了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及解释精度。"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下属的"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将选择青藏高原、西部造山带与华南山区结晶岩等复杂地质条件和不同人文干扰水平地区,以大地电磁探测与地震探测作为主要手段,研究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集成,并且通过实验剖面研究这些实验区的壳幔结构特征。其中的"大地电磁测深大剖面观测实验与壳/幔三维电性研究"课题,将通过在实验区的大地电磁观测实验,研究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及干扰水平地区的大地电磁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以及精细处理与反演方法,同时探讨大地电磁数据与地震数据的约束反演以及联合解释。该研究将提高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精度,为深部精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集成以及区域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提供范例。已经完成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造山带和福建结晶岩地区的大地电磁观测试验表明,在这些典型地质构造区域,虽然存在施工困难,干扰水平大等各种不利因素,但只要采取合适的野外观测技术,并通过数据精细处理与反演计算,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大地电磁数据以及可靠的电阻率分布模型。试验所取得的成果,将为实现"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项目科学目标和研究任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808 / 8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SinoProbe——中国深部探测实验 [J].
董树文 ;
李廷栋 .
地质学报, 2009, 83 (07) :895-909
[2]   青藏高原西缘壳幔电性结构与断裂构造:札达-泉水湖剖面大地电磁探测提供的依据 [J].
金胜 ;
叶高峰 ;
魏文博 ;
邓明 ;
景建恩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4) :474-480
[3]   西藏高原中南部地壳与上地幔导电性结构 [J].
叶高峰 ;
金胜 ;
魏文博 ;
Martyn Unsworth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04) :491-498
[4]  
西藏高原中、北部断裂构造特征:INDEPTH(Ⅲ)-MT观测提供的依据[J]. 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谭捍东,Martyn Unsworth,John Booker,Alan G.Jones.地球科学. 2006(02)
[5]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J].
谭捍东 ;
魏文博 ;
Martyn Unsworth ;
邓明 ;
金胜 ;
John Booker ;
Alan Jones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685-690
[6]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J]. 孙洁,晋光文,白登海,王立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7]   西藏高原大地电磁深探测——亚东—巴木错沿线地区壳幔电性结构 [J].
魏文博 ;
陈乐寿 ;
谭捍东 ;
邓明 ;
胡建德 ;
金胜 ;
董浩斌 ;
强建科 .
现代地质, 1997, (03) :107-115
[8]   西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与岩石圈结构研究 [J].
孔祥儒 ;
王谦身 ;
熊绍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08-315
[9]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的研究 [J].
朱仁学,胡祥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S2) :46-57
[10]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岩石圈电性研究 [J].
郭新峰 ;
张元丑 ;
程庆云 ;
高锐 ;
潘渝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