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夏季臭氧污染研究

被引:44
作者
颜敏 [1 ]
尹魁浩 [1 ]
梁永贤 [1 ]
庄毅璇 [2 ]
刘宝章 [3 ]
李金龙 [3 ]
刘长法 [4 ]
机构
[1]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3]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臭氧; 前体物; 气象条件; 污染控制;
D O I
10.13198/j.res.2012.04.58.yanm.011
中图分类号
X515 [光化学烟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2009年8月为例分析了深圳市夏季臭氧污染情况及污染气象特征,基于二维空气质量模式对臭氧污染控制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深圳市8月各监测点均存在臭氧超标现象,污染形势严峻;副热带高压控制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是造成夏季出现高浓度臭氧的主要天气过程,此时大气边界层混合层高度在500~800 m,且近地面风速约在5 m/s以内,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臭氧的生成受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和氮氧化物(NOx)排放的共同影响,其中VOC排放的影响较大,深圳市臭氧控制应以降低VOC排放量为重点,模拟得出对VOC和NOx按2.5∶1~4.0∶1的比例协同减排可有效降低臭氧污染.
引用
收藏
页码:411 / 4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 [J].
王雪松 ;
李金龙 ;
张远航 ;
谢绍东 ;
唐孝炎 .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 39 (06) :548-559
[2]   东亚春季边界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李杰 ;
吴其重 ;
高超 ;
王喜全 ;
王自发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1) :1-6
[3]   区域输送对北京夏季臭氧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王自发 ;
李丽娜 ;
吴其重 ;
高超 ;
李昕 .
自然杂志, 2008, (04) :194-198+247
[4]   不同人为源排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O3生成贡献的数值模拟 [J].
程艳丽 ;
白郁华 ;
李金龙 ;
刘兆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4) :791-798
[5]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 [J].
胡建林 ;
张远航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13-18
[6]   城市区域臭氧浓度变化的研究 [J].
王雪梅 ;
符春 ;
梁桂雄 .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05) :1-3+19
[7]   利用EKMA曲线制定光化学烟雾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 [J].
李冰 ;
陈长和 ;
余金香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8, (02) :2-10
[8]   中国城市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 [J].
张远航 ;
邵可声 ;
唐孝炎 ;
李金龙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Z1) :260-268
[9]  
Photochemical pollution in Lanzhou, China - A case study[J]. Tang Xiaoyan , Li Jinglong, Dong ZhenXing, Wang Yuying,Wang Wenxing , Qi Liwen, Liu Xiling, Zhang Yutian, Zhang Xuejin,Tian Bingshen, Jin Suwen , Yang Lingqing and Zhang Yixin Department of Technical Physics,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Chinese Reaearch Academy of Ea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China. Gansu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Lanshou, China. Lanshou Petrochem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Lanshou, China..J
[10]   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气质模式 [J].
李金龙 ;
张其苏 ;
唐孝炎 ;
任阵海 ;
彭贤安 ;
刘希玲 ;
齐立文 ;
陈长和 ;
黄建国 ;
田炳申 ;
金素文 .
环境科学学报, 1988, (02)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