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
被引:14
作者:
周进
纪炜炜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组成;
优势种;
三都澳;
D O I:
10.13233/j.cnki.mar.fish.2011.04.001
中图分类号:
Q958.8 [水生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水域采集的底泥样品,分析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及其与养殖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都澳水域底泥样品中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数量优势明显,达65种,占总种类数54.62%;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也是此水域常见类群,种类数分别为21种(占17.65%)和16种(占13.45%),其它类群种类数量较少。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冬两季种类数量多于夏秋两季的特点。空间分布具有湾口区种类数量较多,且年内波动较小特点。不同航次样品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分别为太平洋稚齿虫(Prionospio pacifica)、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太平洋单蛰虫(Lysilla pacifica)、梳鳃虫(Terebellide stroemii)、扁蛰虫(Lomia medusa)、光亮倍棘蛇尾(Amphioplus lucidus)、角蛤(Angulus lanceolatus)、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纽虫(Numetinea sp.)、后稚虫(Laonice cirrata),其中以角蛤和细丝鳃虫优势度最为明显,最大值分别为0.113(2009年8月航次)和0.066(2010年2月航次);不倒翁虫是最为常见优势种,在5个航次样品中均占优势。其它不同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冬季优势种类较多,而夏秋季优势种类则较少。研究结果显示,三都澳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产生明显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8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