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课程概念寻绎

被引:7
作者
郑金洲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隐蔽课程; 正规课程; 非正规; 课程编制; 概念; 思维形式;
D O I
10.16194/j.cnki.31-1059/g4.1995.08.003
中图分类号
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正> 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产生于六十年代初,自提出后就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迅速为人们所接受。我国介绍、评述隐蔽课程的文章最早见于八十年代中期,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隐蔽课程不仅成了课程理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拟就隐蔽课程概念中存在着的5个有明显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以期引起批评,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34 +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潜在课程简论 [J].
靳玉乐 .
课程教材.教法., 1993, (06) :48-51
[2]   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J].
郑金洲 .
外国教育动态, 1989, (01) :46-50+26
[3]   试论潜课程的性质、功能与组织 [J].
陈玉琨 .
上海高教研究 , 1988, (04) :14-17
[4]   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 [J].
唐晓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8, (02) :43-55
[5]  
潜在课程初探[J]. 吴也显.教育研究. 1987 (11)
[6]  
就隐蔽课程的一些问题与班华同志商榷[J]. 郑金洲.教育研究. 1990 (08)
[7]  
潜在课程设计与个体社会化[J]. 张东娇.教育研究. 1991 (08)
[8]  
再议隐性课程——答郑金洲同志[J]. 班华.教育研究. 1991 (07)
[9]  
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 班华.教育研究. 1989 (12)
[10]   EXPOSING THE HIDDEN CURRICULUM [J].
PORTELLI, JP .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93, 25 (04) :343-358